读书人

这样让读者走进作文中的“世界”作文

发布时间: 2018-08-10 11:34:12 作者: rapoo

这样让读者走进作文中的“世界”

语文老师,一般说来是学生作文的第一个读者。便常常有这样的感受:一篇命题作文交上来,大家虽然写的不是同一件事,但表述的方式大致是相近似的,都是什么时间,主人公做了什么。一马平川,大同小异,给人缺乏新鲜空气的感觉。最重要的是,读这样的文章我们如同一个局外人在听,最终也明白了事情的概况,但仅仅是知道了,很难让人产生阅读的感觉。这大概就是中小学生作文的现状。

一篇成功的记叙文,应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象看电影,推出一个场景就能够把观众吸引进去。这个“进去”有学问,是真的感觉被“拉进去”了,甚至是随着情节的发展不知不觉地“滑”进去了,并被人物或事件紧紧地牵动着,感染着,这才叫“进去”。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你写的那些人和事、情和物的发生、发展,甚至不用你太多的赘述,就已经明白你的思想感受了。也就是说,读者走进了你的作文“世界”中。

怎样让读者走进你的作文“世界”中呢?我们先来看王经文的《有月亮的晚上》:

有月亮的晚上

王经文 http://blog.xxt.cn/syxx303

月光如水,柔柔地透过树枝撒在小院的门前,远处的灯火零零星星地闪烁着。玲玲呆呆地望着,想象着亮着灯的一个个小窗子里,一家人团圆,吃着香甜的月饼,快乐地说笑着。一朵桂花随着风摇摇晃晃地落在玲玲头上,她抬起头,看一簇簇的桂花,想着,如果爸爸妈妈回来,一定会做好吃的桂花糕。想到这,她不禁簌簌流下了泪水。

三年前,玲玲的父母外出打工了,玲玲和乡下的奶奶一起住。奶奶告诉她,中秋节的月亮又大又圆,像银色的玉盘,预示着全家团圆。玲玲想,她一定要用白色的盘子,摆上金黄的月饼,等爸爸妈妈回来。中秋节前的一个星期,她就催着奶奶上街买好月饼,她抱着盘子等呀等呀,已是半夜三更,还不见爸爸妈妈的身影。玲玲难过极了,她认为月亮骗了她,没能让她全家团圆。第二天,她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这个夜晚没有月亮》,她在文章中说,月亮不过是一个虚假的影像,它根本没有真正存在过,因为它不能把爸爸妈妈带回自己身边。

没想到,在写完这篇文章的第二年,玲玲的父母真的回来了。他们带了一大盒月饼,盛在白白的盘子里。奶奶小心地用刀切成四份,玲玲甜甜地用牙咬下一小块,细细地品尝着。软软的,甜甜的,玲玲的脸上浮出笑意。晚上,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嗅着桂花的香气,爸爸妈妈讲着城市里的故事,高高的大楼,道路上飞驰而过的小汽车,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花花绿绿的衣服,无不让玲玲神往。妈妈从包里拿出一件粉红色的大衣送给玲玲,爸爸递给她一个紫色的小书包,玲玲笑开了花。一抬头,看见圆圆的月亮。就在这一刻,玲玲感觉到了月亮的存在。这是个有月亮的晚上,月光轻轻怀抱着玲玲,就像爸爸妈妈的爱一样。

过了几天,爸爸妈妈又要回到城里了。这下玲玲可急了,她又哭又闹,紧紧地抱着妈妈的腰,不让她走。她抽泣着说:“爸爸妈妈走了,月亮就走了。”妈妈十分诧异:“月亮永远在天上呀。”奶奶说,月亮圆圆的,全家就团圆。爸爸妈妈走了,家就不团圆了,月亮也就不圆了,而圆圆的,才是月亮真实的样子,也是家真正的样子。玲玲满脸是泪水。妈妈牵起玲玲的手走到屋外。“你看,现在的月亮圆圆的,妈妈就在你身边。当你看不到月亮时,你以为妈妈走了,不是的。只是云层太厚,遮住了月亮,而妈妈不过是隐去了外表,其实一直陪伴着你,从未离开过。”玲玲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玲玲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有月亮的晚上》,她在文章写道:不是天天夜晚都可以看到月亮,看不见它时,只是因为云层太厚,把它遮住了。但月光总会透过云层射到地面上,就像爸爸妈妈的爱一样,会越过千山万水,陪伴在我的身旁,所以,每一个夜晚都是有月亮的。

这篇文章一开头,先给我们推出了一个特别的场景:“月光如水,柔柔地透过树枝撒在小院的门前,远处的灯火零零星星地闪烁着”,紧接着才出现人物“玲玲”。而“玲玲”在做什么呢?哦,她“呆呆地望着”眼前的夜景,“想象着亮着灯的一个个小窗子里,一家人团圆,吃着香甜的月饼,快乐地说笑着。一朵桂花随着风摇摇晃晃地落在玲玲头上,她抬起头,看一簇簇的桂花,想着,如果爸爸妈妈回来,一定会做好吃的桂花糕。想到这,她不禁簌簌流下了泪水”。这样一个似乎充满童话色彩的场景氛围,一下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农家小院里,并且对流泪的小女孩,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同情与怜悯来,心中也充满了未解的疑问。这篇文章开篇就推出场景,设置悬念。它的作用在于制造气氛,然后把读者“拉进去”。

场景推出以后,我们可以采用——“以自我感受为中心”的表达方式——带着读者继续深入我们构筑的文字世界里去。所谓“以自我感受为中心”,就是在记叙或描写事情的经过时,要用带有个人主观感情的笔调来写,强调自己“看到了”的现场感受,让读者产生似乎“真的”看到了人物的具体活动。这种手法含有较强的“诱导性”。如上文,写玲玲与爸爸妈妈的温馨团聚与流泪分别的小场面,以及前后两个小片段,都是运用带有主观感情的笔调来写,强调出“看到了”的感受。如“妈妈从包里拿出一件粉红色的大衣送给玲玲,爸爸递给她一个紫色的小书包,玲玲笑开了花”,让我们似乎真的看到了玲玲的开心,感到了玲玲见到亲人的幸福;又如“过了几天,爸爸妈妈又要回到城里了。这下玲玲可急了,她又哭又闹,紧紧地抱着妈妈的腰,不让她走”,则把我们带入了伤别的场景中,为玲玲要离开爸爸妈妈而唏嘘。

可以说,正是小作者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才能用自己的笔,带着读者走进她为我们构筑的文字世界里去。

★ 我们把这种方式叫做:自我感受诱导法。

现在我们来看析析的《这是一次可怕的尝试》一文:

这是一次可怕的尝试

析析 http://blog.xxt.cn/kangzhexi

从小我最喜欢玩虫虫。法布尔的《昆虫记》,以及别的昆虫书,翻了一遍又一遍。我还把书上说到的昆虫列了一张表,只要捉到过,就在名称后面打个红勾勾。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勾着勾着,剩下的空格就越来越少了。

那一次,去舅妈的新校区玩。那里可谓是“原生态”,鸟语花香,春意盎然。我当然不会放过这大好的玩虫机会,自顾自跑进花丛找虫。

怪了,我东瞅西瞧,这花丛竟没有虫的踪影。我又朝几棵树走去,看罢第一棵,再看第二棵。咦,上面爬着一个黑东西。我的第一反应就伸手去捏。为啥?因为在我的感觉中,大多数昆虫都是黑色的,这黑东西应当也是昆虫。不过,我还从未见过这种巨型虫。我该小心地来捉着它。

坏了,就在我的手刚刚碰上那黑东西的瞬间,手被咬了。不对,是被夹了,食指的上端正在往外渗血呢。我忍着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伸手捏住黑东西的腹部。哟,它似乎也不甘心,头上一对大夹子抬呀抬,黑糊糊的粗腿蹬呀蹬,不但想挣脱我的手,还想朝我的脸上扑呢。呵呵,人定胜虫。我急忙掂起瓶子,“咕咚”,把它撂入瓶底。它弹腾了几下,终于精疲力尽无奈了,老实了。

回到家,对着昆虫书一查,啊呀,那黑东西竟然是锹甲。我欣喜万分,赶紧在昆虫表格上添上一个红勾勾。

好几本书上都说,在昆虫世界,倘若论力气,独角仙老大,锹甲老二。神气哦,能逮住个虫虫二大王,足能让家属院里的小伙伴眼馋一阵了。

为了报夹我手指头之仇,我接连两天没给这黑东西喂食(当时傻乎乎,以为锹甲跟蝈蝈一样,喜欢吃豆豆)。不料,它依然精神抖擞。再一看那瓶子里,原来放进去的蚂蚱没了腿,蝴蝶没了肚子。咦,原来它也吃“肉”呀!

我忽然悟到,逮住锹甲的那片花丛为啥没有小昆虫,还不是被它吃掉了,或者吓跑了。就这,它还饥荒着,还想咬我手呢。

哦呵,对于被锹甲夹破手指头这件事,妈妈很淡然,只是批评我太冒失。学医的舅妈可说得很严重,她像给学生授课似的,从昆虫身上携带的细菌、病毒,讲到传染、发病。听着听着,我不禁有些心惊胆战起来……

这是一篇典型的以呈现场景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叙事作文。

请注意这篇作文的两个特点:

①这篇作文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感染力。从发现“黑东西”开始,写心理活动,写动作,写这个“黑东西”的挣扎,写后来发现它的习性等,动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把一个原本简单而普通的生活场景——捉昆虫,再现得细腻而生动,这就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深深融入故事中的特定环境,仿佛身处“我”的位置,正站在现场目睹故事中寻找、捕捉、研究的情节。这个特点能带来强烈而深沉的“阅读快乐”,远比单纯的叙述手法更能唤起读者的感触和想象。

②仔细读下来,我们还会发现,小作者在正文中,没有使用任何议论或抒情的文字来点明主题,唯一能够提示主题的词语在标题中——“可怕的尝试”。不点明主题并不表示没有主题,只是隐藏在叙事中,相对于用议论的文字明确写出作文的主题思想的作法,这样的处理有利于让不同的读者对于本文有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感悟与思考。在这篇作文里,当读者读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尝试的喜悦、自豪与后怕时,心中的感触会比单单一个“可怕的尝试”要丰富得多。

这两个特点正是“场景”描写为叙事所带来的强烈表达效果。

★ 我们把这种方式叫做:生活画面引导法

“场景”的主要特点是画面感强,融于叙事中,能够有效描摹出一个能激发读者感受和想象的作文中的“世界”,吸引读者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以至于忘记了身处的现实世界。与议论和抒情相比,“场景”不是把作者心中想表达的东西直接说出来,而是再现生活片段,把思想感情“暗示”出来。这种暗示往往能传达出议论和抒情不能准确和完整表达的复杂内容,为作文效果提供了广阔的表达天地。

让读者走进作文的世界,原来也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哦。


读书人网 >中考话题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