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下午,红梅映雪突然告诉我:“幼敏,明天咱俩共讲第11课《在急流中》。”我立即问为啥,她说咱们段准备搞校本教研——结对共上一节课。校本教研我们一直在搞,而结对共上一节课从我上班以来一直没有过,很新鲜!明白了用意后,明明知道她是段长,是周口市名师,是河南省骨干教师,作为一位无名小草,承蒙她的抬举,还是答应了。
虽然我们学校一贯要求超周备课,但第11课还有点儿靠后,我连读过都没有。今天就要讲,我只好昨天晚上在家备课了。读通读透了课文后,我就看教参,没想到教参上写得非常简略,后面附的教案也不对我的胃口。上网查与之有关的内容,除了一篇关于这一课的说课稿和一篇综合资料外,再也没有其它可借鉴的内容。于是,我只好凭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认真备课,由于自己经常这样写教案,没用多长时间就备好了,自我感觉还算可以。
我是今天上午第二节上的,感觉很不理想,与自己预想的效果差距太大!其一是让学生听故事说画面后,我又让学生默读全文说主要内容,这两个环节重复,显得不精练。其二是因为我班第三节是数学课,还要听红梅映雪的课,讲课速度太快,仅用了一课时,精读课文这一环节讲得很不扎实,没有及时指导朗读,给人以蜻蜓点水的感觉,这是我平时最看不惯的地方;围绕“红杜鹃”“不息的火苗”设计的问题没有涉及到,生对文本的理解不深刻。其三是总结全文时设计的三个问题(你认为生活中的急流指的是什么?哪些人勇敢沉着地面对生活的急流?面对生活的急流,你打算怎么做?)生谈得不够全面,师没有相机点拨。其四是讲课时不够沉着,环绕“在急流中”画火苗时用的是蓝粉笔。
第三四节是红梅映雪上的,她的这两节课真实、朴实、扎实,同课头的老师听后都赞不绝口。与她相比,我太逊色了,深感汗颜。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在此向红梅映雪表示感谢!

两堂实实在在的家常课
童心
9月16日上午,我和其他五位同课头的老师在红梅映雪的教室里认认真真地欣赏了她讲的《在急流中》。听了她的课,我们不约而同地说:“以后俺就跟着你听课了,俺要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是啊,她的这节课上得有滋有味,怎能不让我们由衷地赞叹不已呢?
导入干净,直奔主题
在导入新课时,红梅映雪由“急流”一词激趣: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去一个特殊的地方——急流(板书),看了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的兴致高,纷纷根据自己看到的畅所欲言。之后她说:“我们今天看到的激流在贝江,贝江是一条什么样的江呢?”接着,她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段中描写贝江的语句。当学生说贝江很美时,她补充板书——在急流中。然后,她引导学生读好课题。初叫的一位学生读得很平和,她笑眯眯地说:“我看你看到的不是急流,而是平静的小溪。”同学们被老师的话激乐了,顿时笑声四起。经过老师巧妙地引导,生读得越来越有激情,仿佛他们真的就看到了那“湍急的江水,一路翻腾着奔向远方。”上课伊始,她就把学生带到了急流中!
词语教学,匠心独运
关于词语的教学,除了在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薛法根、王崧舟、吴琳、王文丽等老师的课堂上经常看到外,对于高年级的语文课堂,很少欣赏到。今天,看了红梅映雪的词语教学,感觉分外新鲜,所以听得津津有味,记得非常详细。她交给学生的“授人以渔”的方法令我非常惊叹,相信一定会让学生终身受用!
师:板书 —— 1)蓊郁 2)喧嚣 襁褓 驾驭 3) 湍急多变4) 小筏子
生:朗读以上词语。(生读得正确、流利、洪亮,师及时表扬。)
1 学习“蓊郁”
师:同学们,老师不要求你们查工具书,你们能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生不够自信,回答得很少。)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蓊郁是什么意思?
生:说明山上的草木长得很茂盛。
师:朗读有关内容后问:你感觉这幅画面怎么样?
生:美。
师:那你们就美美地读一读吧。
生:有感情地齐读。
2)学习“喧嚣”“ 襁褓 ”“驾驭”
师:看谁是火眼金睛,能看出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生 :每个词的偏旁都相同。
师 :“喧”和“嚣”中都有“口”字,“嚣”字的“口”更多,这 说明什么?
生:人多声音杂。
师:“襁”和“褓”都是衣字旁,这说明什么?
生:与衣物有关。
师:知道文中的包裹指的是什么吗?
生:年轻母亲背的红包裹。
师:每个人一出生,你的母亲都会用东西包着你,冬天用的是被子,夏天用的是单子,也有用背带的,它们都是襁褓。
师:“驾驭”是什么意思?
生:驾驶。
师:它们都有什么偏旁?
生:马字旁。
师:在过去,马是交通工具。现在的交通工具有车、轮船、飞机。在这一课,谁是交通工具?
生:小筏子。
师:文中还有类似的词语,看谁找得快?
生:“船舷”“蜻蜓”“汹涌”。
……
师:总之我们又学到了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根据偏旁理解词语。
3)学习“湍急多变”
师:看谁能快速找到文中与它相似的词语?
生:急流汹涌。
师:你能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理解吗?
生:……
师:这又是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教类似联想法。
4)学习“小筏子”
师:这一课的插图中画的就有小筏子,你们好好看看。小筏子指的就是什么?
生:小船。
师:用什么做的小船?
生:竹子。
师:对。所以“筏”的部首是竹子旁。
师:刚才咱们学习了不少理解词语的方法:有的是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有的是借助偏旁理解的,有的是有其它相似的词放在一起理解的,有的是通过文中的词语理解的。理解词语的方法真多啊!
以前我们习惯通过查工具书理解词语,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应该明白,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不用工具书照样可以理解词语。
阅读指导,细致入微
课文的第三至六段是文章的重要内容,讲的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在急流中奋力划桨前行。她镇定的神态,坚定的眼神,奋力划桨的动作,还有那在襁褓中安睡的孩子,这一切组合成一幅美丽的写生图,这幅图感动了作者,也感动了我们。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她仿佛是一个专业的摄影师,领着学生欣赏那越来越近的镜头。学生在她的引领下,通过理解“拼命、灵巧、奋力”等关键的词语,通过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了年轻母亲的勇敢、沉着、博爱,请欣赏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下面我们跟着作者去欣赏那扣人心弦的一幕。作者忽然看到了什么?
生:“急流湍急的江面上……灵巧地避开险滩和礁石,在湍急多变的江水中曲折前行。”
师:她行驶在什么地方?
生:急流湍急的江面上。
师:当你看到这幅画面的时候,你心里会是什么感受?
生:惊讶.
师:惊讶什么呢?
生:怎么会有一个小筏子?
师:小筏子会怎么样?
生:翻过去、淹没……
师:如果让你坐上这个小筏子,你敢吗?
生:不敢。
师:为什么?
生:害怕。
师:小筏子害怕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从“拼命”“不停” “灵巧”看出来的。
师:拼命挣扎的小筏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很勇敢。
师:你能把小筏子的勇敢读出来吗?
生:……(第一个学生读得有气无力,师肯定读得正确、流利后说声音疲倦。)
师:……(老师范读得很有感情,生鼓掌。)
师:谁再来试试,比老师读得还要好?
生:……(又叫了两位学生,都读得很棒。)
师:作者仔细一看,看见这个小筏子上还有一个人,凭着你的感觉,你觉得这个小筏子上会是什么人?
生:非常有力的男人。
师:但是,在小筏子上的却是一位女人,并且还背着一个在襁褓中酣睡的孩子。谁来读读年轻女人划筏子的内容?
生:……
师:你从这句话中悟出了什么?
生:勇敢、镇定、技术高超。
师:你能读出年轻女人的勇敢、镇定、技术高超?
生:……(读得没有感情。师问:“说实话,你见没有?”(没有)“大家见没有?”请你再读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的。)
生:……(还是刚才那位学生读,这一遍读得特别好,老师兴奋地称赞:“有感情,进步真大……”)
深化主题,回味无穷
在总结全文后,她相机补充了作者赵丽宏的有关资料,并且特意讲到了一个记者对他的采访:“现在很多出版社出书很浮躁,一切向钱看……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赵丽宏说:“无论社会怎么变换,无论世事怎么变换,我都会坚守自己的文字。”随即,她在课题《在急流中》的右边写上了“坚守自己的文字。”然后,他给学生推荐了赵丽宏的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章。接着,她和学生一同写读文的感受,她写的是“搏击风浪,乘风前进。”不少学生写得都很好,老师让他们把自己写的都写到了黑板上。最后,全班同学都同意把写得最好的写到课题的左边。这样,作者、老师、同学在面对生活的急流时的名言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个学生心中,相信对他们一定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今天,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今天,童心收获了累累的硕果!
9月16日晚初稿 9月17晚完稿
红梅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