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感匆匆悟行踪 《匆匆》教后记作

发布时间: 2018-08-16 11:05:26 作者: rapoo

感匆匆,悟行踪

——《匆匆》教后记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提起珍惜时间,你的脑海里是否马上跳出了上面的经典语句?是否跳出了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那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匆匆》?我想是的。89年过去了(《匆匆》发表于1922年),这篇经典散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也必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匆匆》一文,我曾带领一轮又一轮学生感悟过它,诵读过它,近日,又带着新一轮孩子走进了它。

文章的内容并不难理解,因为作者不是在抽象地议论,而是选取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自然地铺陈,空灵的时间被形象化了,习已为常的生活画面里透出诗人发现的“秘密”——时间转瞬即逝。

比如:“早上,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步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太阳被人格化了,他象一位青春年少的姑娘迈动脚步来了,悄悄地从诗人的身边走过,随着太阳的“挪移”作者也“茫茫然跟着旋转”。接着,诗人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时间的飞逝。“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吃饭、洗手、默思,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诗人却敏锐地看到时间的流过。当他企图挽留时,它又伶俐地“跨过”,轻盈地“飞去”,悄声地“溜走”,急速地“闪过”了,时间步伐的节奏越来越快。

教学时,在带领学生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我和学生一起走进了朱自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走进了朱自清这个人。

《匆匆》写于1922年3月28日,当时朱自清24岁,他看到许多青年在日常生活中只崇尚着过去,忧虑着将来,将工夫都废弃了,将本应做的事都丢掉了,增添了以后感叹时光的不平。他有感而发,写下了《匆匆》一文。作者想告诉我们,时光老人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

这一写作背景的插入,令学生更深切地感悟了文章的主旨——作者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劝告人们要珍惜时间。

文中作者说,“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作者真的如自己所言,白白浪费了24年的光阴吗?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这段内容的插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其实,写《匆匆》一文时,朱自清已经小有成就,但他仍然觉得自己白白浪费了光阴。此时,我让学生谈谈对上面一句话的理解。学生说到:朱自清并没有浪费时间,他是要借此劝告他人,同时也在勉励自己,今后要更加珍惜时间。

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这样诘问自己:“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偏白白走这一遭啊?”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比较轻松地理解到,作者这是在再次告诫自己和他人,不能白白在世上走一遭。

是啊,朱自清短短的50年光阴,没有白白在世上走一遭:

1925年8月朱自清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美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这段内容的介入,令孩子们对朱自清先生肃然起敬,同时,也就自然从心底里产生了向朱自清先生学习,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但具体怎样珍惜时间呢?我再次把学生引向课文之外,补充了林清玄的散文《和时间赛跑》。

和时间赛跑

林清玄

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外祖母去世了。外祖母生前最疼爱我。我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每天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圈一圈地跑着,跑得累倒在地上,扑在草坪上痛哭。

那哀痛的日子持续了很久,爸爸妈妈也不知道如何安慰我。他们知道与其欺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还不如对我说实话: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了呢?”我问。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永远不能回来了。”爸爸说。

爸爸等于给我一个谜语,这谜语比课本上的“日历挂在墙壁,一天撕去一页,使我心里着急”和“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还让我感到可怕;也比作文本上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更让我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以后,我每天放学回家,在庭院时看着太阳一寸一寸地沉进了山头,就知道一天真的过完了。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我看到鸟儿飞到天空,它们飞得多快呀。明天它们再飞过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了。或许明天再飞过这条路线,不是老鸟,而是小鸟了。

时间过的飞快,使我的小心眼里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太阳快落山了,就下决心说:“我要比太阳更快回家。”我狂奔回去,站在庭院里喘气的时候,看到太阳还露着半边脸,我高兴地跳起来。那一天我跑赢了太阳。以后我常做这样的游戏,有时和太阳赛跑,有时和西北风比赛,有时一个暑假的作业,我十天就做完了。那时我三年级,常把哥哥五年级的作业拿来做。每一次比赛胜过时间,我就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

后来的二十年里,我因此受益无穷。虽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可以比原来跑快一步,如果加把劲,有时可以快好几步。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

如果将来我有什么要教给我的孩子,我会告诉他: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没有必要一句句解读,只是引导学生就自己感悟深刻的语句谈感受,然后把课文中和本文中自己觉得一定要积累下来的语段摘抄、背诵。

还用再强调什么吗?《匆匆》一文,令孩子们深切感受到了时光的匆匆,稍纵即逝,要把握时间,珍惜时间;《和时间赛跑》,又让他们知道了怎样把握时间,珍惜时间。积累优美的语段,潜移默化中就学到了作者的写法。一篇课文,感匆匆,悟行踪,这就够了。

读书人网 >四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