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人文学者的“格心”情节作文

发布时间: 2018-08-17 11:29:15 作者: rapoo

人文学者的“格心”情节

——刘再复《教育论语》及其他

马祥勇

2012年岁末,刘再复先生出了本论教育的书,名字叫《教育论语》。《论语》即为教育经典,“教育”而称“论语”者,该有怎样的气魄。看到书名我就毫不犹豫的买下了刘再复先生的新著《教育论语》。

刘再复先生的文学研究成效卓著,不说他当年在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任所长,主编《文学评论》,单说他那等身的文学研究论集就已经让人感佩:《性格组合论》、《鲁迅美学思想论稿》、《论中国文学》、《罪与文学》、《红楼四书》等等。近年他对中国四大名著的新论也在国内学界再掀波澜,其中最特出的一个观点是,从文化角度进行评价,《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权术阴谋大全,《水浒传》则在快意恩仇中宣扬血腥和暴力,所以,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说,这两部书则可能引导人性向恶发展,所以他认为,《三国演义》、《水浒传》正是中国的两大地狱之门。

先生对教育,应该有怎样的看法与评价呢?

实事求是地说,读完之后,《教育论语》带给我的更多的是审美挫折。对教育而言,再复先生真是无甚高论。就教育问题,整部书中的所有文章只是反复申诉一个观点,那就是在刘再复和李泽厚合著的《告别革命》一书中提到的一个观点:二十世纪是个语言学的世纪,二十一世纪将是个教育学的世纪。所谓语言学的世纪,就是工具的世纪,就是机器的世纪,就是人被异化的世纪。所谓教育学的世纪,就是以人为中心的世纪,以塑造全面、健康、优秀人性为基本使命的世纪。教育就其实质而言,应当是“培育高生命质量的现代人格,或者说具有全面优秀人性的完整的现代人格”。

简言之,刘再复认为,当代教育应当关注人的心灵和性灵,智育是重要的,德育更重要,根据马克思的美学观点,“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育也重要。人就其本质而言,发展工具理性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更加幸福,就像荷尔德林所吟咏的那样“更加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之上”,而不是让人更加焦虑、更加自私、更加冷漠、更加残忍。基于此,再复先生在言辞间不断流露出对提出德育和美育的蔡元培校长的无尚崇敬之情。

这样的观点对当前的中国的教育界来说,早都已经是被谈滥了的话题。已经没有任何新意。但先生在这本书里流露出来的教育情怀、赤子深情却深深的感染了我。刘再复先生1989年离开祖国,飞往沧海的那一边之后,作为人文学者的那种对祖国强烈的人文关怀却丝毫未减。

近年来有不少人文学者开始“插手”中小学教育了,温儒敏、钱理群、周国平、叶开等等。他们不仅有若干论教育的专著,而且身体力行,躬身实践。北大的温儒敏先生主持的语文教育研究所直接着手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钱理群先生北大退休后,更是直接参与中学语文教育十年,试图“改变人心”,却得到屡战屡败的结果。钱理群以鲁迅自励,要在绝望中反抗,但基础教育十年试水,却令他收获“丰富的痛苦”,2012年教师节前夕,先生宣布“退出教育”。激情似火,雄心万丈的先生在中国基础教育的深水区摸爬滚打十年之后,才真正清楚我们到底进行着怎样的教育,他的全面溃败说明要达成理想教育的路途正长。《收获》副编审叶开博士认为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者没有基本的底线,希望让孩子们读到世界上最好的文字,所以他出版一本书叫《对抗语文》。

也许这些人文学者并不是“插手”,而是真正的关怀。因为教育关乎他们的儿孙,更关乎中华民族的千秋万代,所以关注得紧。作为中小学教育的旁观者,他们也许真的是“旁观者清”。

李泽厚概括《论语》只有三个字:“学为人”,其实教育就其本义来说,也更多的是人文内涵。《说文解字》上说,“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当以人文本,这本来应该是一个教育常识。但是这么多人文学者不遗余力的要维护一个教育的常识,还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只能说明,我们的“教育”真的离教育太远了。

《大学》提出“格物致知”,钱穆先生认为教育的真正任务是“格心”,格物致知,“格心”才可以“致善”,“格心”才可以导致生命的丰富和精彩。

教育必关乎世道人心!无论你有意为之,还是无意遮蔽!

2013-04-10

读书人网 >中考话题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