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形、义”三步走,提高识字效率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起点,是启蒙教育的开端,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积累了很多好的识字方法,快乐识字法,归类识字法、结构识字法、形象识字法、生活识字法等等,不一而足。不管怎样的方法,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于是,有专家提出了“音、形、义三步走”的教学方法。
“音、形、义三步走”教学方法强调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其主要内容是:在阅读教学中,初读课文阶段,以掌握字音为主,渗透字义和字形;理解课文阶段,主要是了解字义,巩固字音,继续渗透字形;学懂课文后,以识记字形为主,巩固字音、字义。
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掌握汉字的造字规律,建立音形义之间统一联系,运用学习生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学习生字与听说读写相结合;学习生字与写字相结合,并在教学中融进字理,帮助学生析形索义,因义记形,教会学生的识字方法。“音、形、义”不能单独拆开来教,而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互相渗透。如果灵活运用得好,方能得心应手,水到渠成,提高识字效率。
回顾自己的识字教学过程,也曾走过一些弯路。
1、有时为了强调一篇课文阅读教学的完整性,把生字的字形教学单独安排一个课时,导致了阅读教学结束后,学生无法做一些巩固性的书面练习,而在第三课时结束后,学生需练习巩固的作业又太多,使字形巩固的时间相对较少,容易形成字形“消化不良”。
2、忽视识字教学中写字任务的落实。以前对待书写指导不够重视,用的时间相对较少。个别课堂,对于书写的指导要求要么是蜻蜓点水,要么根本没有。有时课堂虽然关注了书写的指导,但对于书写后的评价也草草了事。有一个时期,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态度无从谈起。
后来走进了“音、形、义三步走”教学方法,才认识到要真正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必须灵活运用“音、形、义三步走”教学方法,把汉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下面我就自己现在低年级识字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低段教学以识字教学为主,如果通过读音——辩形——想义的识字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更快地提高识字量。汉字的特点是音形义结合。如果过分强调了字形,不注意联系字音字义,学得的字往往不易准确的理解和正确的运用。只有加强字、词、句的联系,才有利于识字,有效提高了识字能力。此外,在读音上,还要让学生认识声旁、形旁,学会拼读。拼读时,强调读音要准确,在辩形上,直观形象地分析形旁的结构,并弄清其意义。如“妈”的形旁是女,在想义上指导学生从形旁去想义,并组词。
另外,低年级学生爱玩是天性,注意力难以保持是其年龄特点,传统识记方法是不符合儿童天性,也不符合课改要求的。因此,可以让学生在“玩”中识字,把编儿歌、讲故事、做游戏、动手操作等形式引入识字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1、编字谜儿歌、故事识字。对于有些汉字,如果能编成字谜、儿歌或故事,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使学生一下子就能记住,而且不易忘记。如教学带“门”字框的字,可编成儿歌:“口”字进门把人问,“耳”字进门听新闻,“日”字进门在中间,“木”字进门很清闲,“马”字进门闯天下,“市”字进门闹得慌……
2、在生活中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
为了扩大学生的识字量,识字教学还必须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结合生活识字法,可以从看书、读报、看电视中识字;可以从各种学生喜爱的商标中识字,如娃哈哈、旺仔牛奶、爽歪歪等;可以从各种路牌、单位门牌、广告牌中识字……并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识字交流会,进一步扩大识字信息量,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时常表扬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主动性,让他们感到识字成功的喜悦。
3、在游戏中识字。
儿童活泼好动,喜欢有声有色的东西。单纯的说教生字教学,往往枯燥无味,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老师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手段或图画或音乐或动作等进行教学,让他们快乐轻松幽默激动地氛围当中,进行多感官的识字。比如,“猜字谜”“编故事”“编口诀”“看动画”“比手势”等等形式教学。 例如,“清、蜻、晴、情、请、睛” 的教学,老师可以采用转转盘的游戏识字法进行识字教学。这六个字都是形声字,左边形旁都不一样,与字的意思有关,右边是声旁都是“青”,跟字的读音有关。老师把这六个字制作成一个转盘,声旁“青”字是固定的,形旁“氵、虫、日、忄、讠、目”是转动的。在学生戏玩转动的过程中,学会了这些字和音,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感受了形声字的特点,初步具备了自学汉字的能力。因此,他们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生字还收获了快乐。
总之,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灵活地运用“音、形、义三步走”的教学方法,就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