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要熟练掌握选材的方向和角度作文

发布时间: 2018-08-21 10:39:45 作者: rapoo

要熟练掌握选材的方向和角度

很多学生觉得作文难,到底难在哪儿呢?追溯根源,就是难在不知道如何选材。很多学生的习作亮丽感人,洋溢着温馨和生命的气息,其秘诀就在于他们懂得如何选材。

一篇文章立意再好,如果没有材料去体现,也是镜中月,水中花。我们的作文犹如建筑一座楼宇,这座楼宇要建得雄伟壮观,金碧辉煌,建筑师就必须具有识材、选材、用材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好体现了一个人的才气与学养。如果这个建筑师才识高超,选择的是高质量的新产品,将材料组合得天衣无缝,那么别人就会产生佩服感。相反,如果这个建筑师才识平庸,选择的是低劣产品,组合得漏洞百出,最后建造了一个豆腐渣工程,别人只会不屑一顾。

一、要明确选材的方向

真实——我们必须把生活作为作文内容的选择之地。从生活中一点一点捕捉浪花,摄取素材,一旦我们觉得写作素材俯首可拾,作文就不会再担心“无米下锅”了。因为“真实唯美”。保持真实性,随性而写,笔随心动,这样的文章才会有生活气息,才会打动人心。

新颖——我们要练就一双慧眼。有些现象或变化可能很不起眼,但如果能抓住关键深究下去,就会发掘出新颖的材料来。

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对表现人物思想往往有独特效果,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需要精心的设置和安排,选材时,选择那些突出中心的细节,着意刻画,会使文章亮点闪烁。

我们来看范文:

动力来自那枚钢儿

手伸进兜儿里一摸才发现,我只剩下一个一元的钢儿了!

我发觉我的脸色在一瞬间变成了紫茄子:从这个地方要想坐车回家,至少得两块钱! 十公里的路,叫我怎么办呢?我现在才明白什么叫“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事已至此,只好走到一半的时候再坐公交车了。只要五公里,只要五公里而已!这么盘算着,我手握一元钢儿踏上了回家的路……

火辣辣的太阳高高悬挂在我的头顶上,把我烤成了一个“烧鸡”——全身直冒油。骄阳似火,这该死的太阳!连着一个星期不出来,偏偏我遇难的时候它出来了!如果我是后羿,非得把它给射下来,幸灾乐祸的家伙!

走不动了,坐在路边树下歇一歇,我使劲攥住手里留着坐车的那一元钢儿,对自己说:“再坚持一下,等走过前面的那个路口……”

一点一点地挪动着干尸般的身体,这个时候,要是有谁给我一瓶水,我管他叫……

啊!走过那个路口!走啊走,一辆小面的停在我身旁,几个乘客上上下下,我捏着钢儿要走上汽车,脚到了车门又停下来,耳边响起一个声音:“上车了,一块五啊!”

我只好尴尬地把迈上去的一只脚缩回来。毅然决然地转回身子,继续往前走。

本来已经没有力气,本来已经再迈不动一步,但那紧紧握在手里的一块钱却为我添了劲儿——我的身体是累的,但我的心里却有底。

一块钱不断安慰着我——别慌,别怕。

一块钱不断鼓励着我——坚持,向前走。

走,再走,终于走完了一半的路。掏出一块钱,想坐车了,但是手又缩了回来。一半的路都走完了,剩下的路也能走完!我有钱,怕什么!实在走不动了就坐车,看还能走多远!

再走,再走,再走一会儿就坐车……

一步……两步……三步……

头昏沉沉,身轻飘飘,腿软绵棉……当我实在走不动一步,停下脚步,抬起头时,忽然发现我已经走到了家!

真是一块钱炼出了个英雄汉!

我手里还攥着那一块钱。它是我创造奇迹的动力。

这篇作文就很成功地体现了选材的三个基本方向:

真实:材料撷取于自己的一次生活经历,我们在阅读中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件事的可信度。因为我们在小作者身临其境的叙事中,不知不觉间已经被那浓郁的生活气息所感染,所感动,并且受到了启发和教益。

新颖:取材小,小到“这枚钢”很容易被忽视掉。事件只不过是想搭公交回家过周末,但因为只有一元硬币,不够车票钱,而终于步行走到了家。很多人不会注意这样的太过于平常的事,而小作者独具慧眼,随手捕捉来这个钢点亮了自己的文采。

关注细节:细节,是这篇文章成功的秘诀。小作者重点抓住心理描写,不时地跟着事件发展的脚步,不断地在细枝末节处点化,同时还注意了在环境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中的细节展示。正是细节生动了这篇作文,使之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

这篇作文的特色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任何一朵浪花都是一个美丽而智慧的生命,就看我们怎么去采撷。换句话说,这种采撷,这种切入点的选择,才是作文典型、生动的金钥匙。

二、要把握选材的角度

记叙文选材的方向性是解决如何把握、选择材料的问题。而选材的角度是解决怎样安排、使用材料的问题。这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关系。

记叙文选材的原则是:准确,即在文章中心内容的导引下,准确选择材料。为了很好地服务于主题,丰富文章的内容,让文章产生感人的力量,我们一般要把握好选材的三个角度:

1、角度一:多侧面

多侧面选材指:所选的事,能够从几个不同的侧面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或景物的特点,或事物的特征等。在记人、叙事、绘景的文章中均可这样选材。从不同侧面选材,能避免写人叙事绘景的片面性,能使文章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饱满。如孤独小狼的《我的笑伙伴》就采用了多侧面选材。

我的笑伙伴 孤独小狼

我的好朋友叫于子超,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小胖子,圆圆的脸上一双大大的眼睛忽闪忽闪,如实地反映着他的心情。短短的寸头却在额前留着一绺刘海儿,和他的圆脸一配,活脱脱一个年历上的大胖小子。一身蓝色愤怒小鸟的外衣风雨不改,为此,在学校的“衣着大革命”时期(学校要求星期一至五都穿校服)曾不止一次的被批评(枪打出头鸟啊)。

和他在一起,你很快就会忘记烦恼和忧愁,这都源自他那极富感染力的“笑”。

会点儿巴盟话的他,常常自娱自乐创造些新词,每每创词成功别人还没乐,他自己却笑得仰面朝天,那笑声之洪亮“惊师友、泣鬼神”,往往最后只能以笑到肚子痛而收场。再看他笑的时候,眼睛瞪得溜圆,嘴巴肆无忌惮地张得老大,三十二颗白白的牙齿显露无疑,浑身好像中了邪似的颤抖着,一副“笑傲江湖”的“大侠风范。”

要说他笑得最多的,就是我了。每次我俩打游戏,哪怕他只比我高出零点五分,都会挥动着他胖胖的小拇指,冲我挤眉弄眼撇着嘴,轻蔑地笑道:“切,才打那么点分儿,垃圾。”

有一次放学,我们几个好朋友结伴回家,一路上于子超不断地嘲笑一个同学,那个同学也不甘示弱,狠狠地回敬了他一番。这还了得?于子超一脸不屑,又是瞪眼又是撇嘴,不服气地嘟囔着:“你就是个垃......啊!”最后的啊声调已经拐到天上去了。我们定睛一看,原来他一脚踩空,整个人像个大肉条一样正从台阶上翻滚下去(别担心只有4级台阶)。只见他从地上爬起来,双手捂着脚苦笑着,眉毛向下撇着成八点二十状,眼睛挤成一团,好像要哭的样子,静了一会儿,忽然大嘴一咧,哈哈哈地大笑起来。

面对老师、家长的表扬时,于子超一脸的憨厚天真,脸上居然还会出现从未有过的一点点的羞涩。你看他不好意思的摸摸头,接着双手不知该放在哪儿好,圆圆的脸上从未有过的红晕,眼睛眯成了两条缝,抿着嘴,笑了。

于子超的笑,是全班最high的一道风景线,跟他在一起,大家就会和他一起“嗨”翻天!

这篇文章开头就白描“笑伙伴”的相貌,个性特征很突出,避免了人物脸谱化。

在第二段点题之后,以下从四个侧面来反映主人公的“笑”。一写他“每每创词成功别人还没乐,他自己却笑得仰面朝天”,这里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他的“笑”,是一种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写打游戏时嘲笑“我”,我们看出这嘲笑并没有恶意,只是性格使然;三写因只顾嘲笑同学,不小心从四级台阶上摔下去,只见他“双手捂着脚苦笑着,眉毛向下撇着成八点二十状,眼睛挤成一团,好像要哭的样子,静了一会儿,忽然大嘴一咧,哈哈哈地大笑起来”,把一个具备畅笑习惯的可爱的孩子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出来。如果说前三次写笑都是从爱笑和嘲笑别人的层面上来表现人物“嗨”的一面,那么,第四次写笑,却是从受表扬时的不好意思的层面来表现人物的“羞赧”一面。

正是小作者多侧面的选材,才把自己小伙伴的爱“笑”、爱逗的性格惟妙惟肖地展示了出来。人物形象也就丰满、立体化了。

2、角度二:多层次

多层次选材指:在纵的方向上选材时,要注意增加层次感,不能使材料显得单薄,要让人物精神的展开、事件的发展,既有柳暗的深度,又有花明的厚度。我们知道,无论记人,还是叙事,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的,不是一下子就能认清看透的。而采用多层次选材,对于我们写好一个人物或一个事件,就有了认知的过程。特别是写“了解了他”“懂得了”这一类文章时,就特别能做到得心应手,驾驭自如。我们先来看范文:

那一刻,我最幸福 学海竞帆

七岁时我跟爸爸去南阳旅游,现在想来,当时的一切仍历历在目。

那次南阳之行已算是故地重游了,但总归对那里不大熟悉。上午在超市购物时,爸爸把我安置在一个柜台边说:“你在这里等着我,我去买些水果来。”我等了一会儿,仍不见爸爸,心中不免焦急,遂四处寻找。然而人多物杂,不仅没能找到爸爸,我也迷了路,后来隐约想起舅舅的车应是停在超市门口,便顺着出口标识走出了大门。

大抵是超市不止有一个入口吧,总之,这早已不是我记忆中的那个门口了。超市的大门正对着天桥,我计划登上天桥去探视一番,或许能看到舅舅的汽车。

正是雨过天晴之时,乌云已逐渐消散,灼热的阳光如瀑布般倾泻下来,地面仍然潮湿,有些地方还积着水,经阳光一晒,那水分变成热气蒸腾上来,让我满身的不自在,仿佛进入了蒸笼一般。焦躁不安的我更加心慌意乱。天桥下来往车辆的鸣笛声和熙熙攘攘的人群也同样侵蚀着我的思维,使我无法静下心来。

令我吃惊的,背后突然传来一个声音:“小孩儿!”我扭过头去,不禁吸了口凉气,背后倚坐着一个乞丐,靠在天桥的扶手上,看样子有六七十岁了,皮肤黝黑而油腻,两眼深深凹陷,颧骨突出,峡谷般深陷的皱纹使他显得更加沧桑,白色发黄衬衫的袖管空空如也,正在随风摇荡。

是他在喊我?刹那间,我看到了他放在地上的黄瓷碗,那个碗中间有一道裂缝,裂缝两端都有一个深深的豁口。那时的我仿佛在那一刻明白了什么。我下意识摸了摸自己的兜——其实完全没有必要——那里面什么也没有,这点我最清楚。硬着头皮,我走过去:“爷爷,对不起,我没带钱。”我抬起头,和他那双深陷在眼窝中浑浊的眼对视了两秒钟,我仿佛从那深邃的眼里看到他沧桑的心灵,还有两滴浑黄的泪。

“孩子,我不是跟你要钱,我见你到处跑,是不是迷路了?超市门口有广播柜台,你去找那儿的阿姨吧,她会帮你的。”我愣住了……如今想起来,那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时刻,那一刻,我得到了一个我最认为不会帮助我的人的帮助,我见证了人世界最大的温暖,发现了人与人之间最甜美的真情……

这篇作文前面有个比较长的铺垫,交代事由,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南阳某超市7岁的“我”丢了爸爸,又走迷了路,但没有惊慌,自己爬上了天桥找舅舅的车。这里介绍了事情的起因。接着有一段特定的环境描写,来衬托自己焦躁不安的心绪。试想,一个小孩子找不到爸爸,幼小的他能不着急吗?这就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下面进入事件的叙述:

当“我”听到“小孩儿”的喊声“扭过头去”时,眼前是一个“皮肤黝黑而油腻,两眼深深凹陷,颧骨突出,峡谷般深陷的皱纹使他显得更加沧桑”的乞丐老人。“我”看到了“放在地上的黄瓷碗,那个碗中间有一道裂缝,裂缝两端都有一个深深的豁口”,“我”以为他是向我乞讨,于是很懂事地告诉老人“我没带钱”。很显然,孩子心地善良,孩子的话是按照正常思维来对待问题的——乞丐叫我,不就是想讨几个钱嘛。这是“我”对老人认识的一个初期层次。

接下来,老人的话大大出乎人意料,原来他是担心孩子跑丢了,指点孩子去超市广播柜台,通过广播找爸爸。这个层次就揭示了乞丐老人的善良之心。

第三个层次写“我”的感受,歌颂老人的仁慈心性,突出自己的感情得以升华。也正是选材的多层次性,为叙事提供了深度,使人物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合乎情理的凸显。

3、角度三:个性化

什么是个性化选材?简单地说,就是以真实可信为前提,以“我”为中心的选材。选材的个性化是必须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虚假的材料,矫情的内容,正是作文的大忌讳。丰富多彩的世界、包罗万象的社会,带给我们不同的生活感受。只有敞开心扉,毫无俺饰地记载生活的原型,那么,“新颖”、“独特”便会不知不觉地渗透进我们的文章,并为之增光添彩。如前面的三篇范文,都体现出了材料的个性化:《动力来自那枚钢蹦》,由于心理描写的真实、入情,让我们深深感动;《我的笑伙伴》抓住一个“笑”字做文章,让人物的活泼性格活跃在了我们的眼前;《那一刻,我最幸福》为我们树立起了一个善良可亲的老乞丐形象。这些让人信服的真实材料,让读者眼睛一亮,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正因为选材真实,才使文章显示出了个性的魅力。

要做到选材的个性化,应该注意两点:

①选材时,当你不假思索就能够想到的那个“事儿”,一般不可用。你必须拿出一两分钟时间,对自己所选的题材进行自我评估,问问自己,这个材料别人会不会想到,它有没有独到之处,与选材个性化的要求对对号。努力做到让人没有想到,又在情理之中;想人之所未想,写人之所未写,用人之所未用。

②选材时,要突破“非大事不写”的旧思维模式,善于捕捉生活中使人动情、令人思考、催人向上的一个个亮丽瞬间或一个个独特的感受。我们平时作文常觉得无话可说、生活单调乏味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心中荡漾的素材总是那些“爱劳动、学雷锋、做好事”等老掉牙的“大事”,跳不出旧框框的束缚,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该怎样选材,选哪类题材更有新意,更能表现自我。

选材的正确方向是:只能走一条别人没走过,不会走,走不好的创新之路。

读书人网 >中考话题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