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重要的是擦亮我们自己的“慧眼”作文

发布时间: 2018-08-28 10:41:49 作者: rapoo

重要的是擦亮我们自己的“慧眼”


——读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

清波引

记得一个故事:大街上有个人流鼻血了,他连忙仰起头,路人以为天空中有什么奇观,一个接一个停下来仰望天空,越聚人越多,大家相互询问:“天上有什么?”“你看到什么了?”其实,天上什么奇观也没有。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管建刚老师说的“星星”是“讲评”。朱文君在这本书的序里说管老师是去擦亮那颗叫“兴趣”、叫“生活”、叫“发现”、叫“真实”的星星,所以管老师的天空“星光灿烂”。

管建刚老师提出的九大主张:“兴趣”重于“技能”;“生活”重于“生成”;“发现”重于“观察”;“讲评”重于“指导”;“多改”重于“多写”;“真实”重于“虚构”;“文心”重于“文字”;“课外”重于“课内”;“写作”重于“阅读”。呈现了他的作文教学世界的“星空”,每颗星星的辉光都令我们仰望。但面对这本书,我们捡拾什么?放弃什么?

“写作灵感来自写作牵挂”

进入中年级以后,学生们在“词语意识”的引领下,已经可以完成基本的叙述,我们的重点是引导“细节意识” 。

赏析细节:找到例文的好片断,分析它为什么写得好?好在哪儿?

训练细节:改写片断、扩写片断,分动作、神态、心理等侧重专项训练。

我们归纳出了“细节就是做加法”的方法。

暑假在一次“作文研讨会”上,听了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报告,他提出一种“问题指导”的方法,针对学生的作文,不断地提出需要思考与修改的问题,当学生把这3个、5个、8个、10个问题回答出来时,他的作文就具体了。这和我们提出的“细节就是做加法”是异曲同工之妙。

中年级的前一时期,我们主要是“情境作文”,教师提供素材,借着共同的素材才指导什么是细节?如何写细节?这是无可厚非的必然阶段。但是当学生可以写出“细节”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吃惯了老师做的“饭”,自己不会找“饭”吃。

素材!素材意识!是我们必须提到日程上来的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金矿”。但没有素材意识就是守着金矿要饭吃。

如何培养学生的素材意识呢?管老师是写“每日故事”。我自己的做法是“素材PK”,我和女儿把自己收集的素材直接拟成作文题目,每周或每两周拿出来PK。

我们捧着各自的小笔记本比宝似的,夸耀着我的素材如何如何新?我的素材如何如何能写出具体的内容?我的素材如何如何有真情实感?双方都同意的好素材打个“√”,最后比谁的“√”多谁获胜。

只拟题目的好处是,学会拟鲜活的作文题,由题可以基本了解选材,即“好题半个文”。孩子会轻松,不会任务似的写很多字,保持新鲜的动力。

大半年来,我也养成了好习惯。本来手机首页上有个“记事簿”,以前从来没有过,现在成了我随手记下素材的“素材簿”:学校新配了保安,我记下《新来的保安叔叔》;开学了,放学时,校门口挤满了接送孩子的家长,我记下《接送大军》;看《科学画报》时发现了介绍车前草的图文,我记下《》,因为女儿读《诗经》时问过是什么?还在草地上指认过,这次再仔细观察一下,不就是一篇作文素材吗?

女儿也不再等米下锅了,她悄悄地在小本上记着,有时偷偷看我的手机上记了什么素材,赶紧记在她的小本上。我偷偷地笑,这也好,她开始有了素材牵挂呀!暑假去旅游,她在自己的背包里放了一个小本子,每天记点,也不让我看,积攒了十几个素材。每当我们PK时,她每题必争,试图说服我多打几个“√”。

走在路上,女儿说:“妈妈,我有了一个素材。”

在读书时,女儿说:“妈妈,我有了一个素材。”

昨天因为洗芋头,手奇痒难耐,让女儿帮我上网查查怎么办?一番折腾之后,女儿说:“妈妈,我有了一个素材。”

当孩子有了素材牵挂,她的眼睛里追到了素材的影子,她的耳朵里听到了素材的声音,她的鼻子里闻到了素材的气息,她的头脑里装满了素材的种子。

想起上周读到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带着思考的观察才生动、鲜活”。为什么同是观察,有人熟视无睹,有人细致入微,还有人入木三分,是因为“思考”的参与度!

学生的作文也是这样,真正的作文的差异取决于孩子“思考”的参与度。我们不培养“饭”来张口的“小皇帝”,我们要让他们“自力更生”“自食其力”!

谁是作文修改的责任人

不要肯定地回答是“语文老师” 。

管建刚老师有个观点“作者是修改的第一责任人”。我非常赞同。学生写完作文,有几个人认真地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有几个人读了三遍?学生往往在划完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候就是“万事大吉”的时候,本子一合“写完了!”。之后,就是上交老师,批改是老师的事儿。以往我们真的是这样,所以我们老师们多年来干着越俎代疱的事,出力而不讨好,千辛万苦地批改好了,学生只关心分数或等级,一眼了之。

改善我们的现状,重要的就是建立“评改”机制,基本方针是:操作简化反馈有效。不要过细过复杂的要求,不易操作的,或容易分歧的都不好。

我主张建立这样的评改机制:

1、自改:落实“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写完之后,自读三遍,改出错误之处,标出好词、好句,标出两处自认为得意的“细节”。

2、互改。按学段制定结对互改量化打分表。

序号

项目

要求

分数

得分

1

题目

三选一

10/5/0

2

开头

新、趣、独

10/5/0

3

好词好句

10/

4

细节

30/

5

选材

30/20/10

6

书写

10/5/0

合计

3、“小专家”点评:班里聘请十名左右的小专家,如中年级“细节专家”,高年级“选材专家”,针对年段核心目标指出不足,给出星级评定。★★★★★、★★★、★ 。

※4、家长参评:欣赏自己孩子的作文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鼓励。可综合给笑脸。(此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5、教师讲评:

一是欣赏:大面积赏读好题目、好句子。

二是训练:每课必练。学一学或教一教,练一练。

首先是大面积让孩子“发表”自己的好题目或好句子,人人争读自己的精彩。可以将“挑刺”和训练合成一个环节“训练”。要么是针对普遍问题当堂教一教,练一练。要么是学习优秀孩子的片断,学一学,练一练,让一节讲评课上得让学生有喜悦,有收获!

素材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开掘自己的写作金矿。评改机制的建立,让学生自觉追求“词语意识”“细节意识”“独我意识”,在实现“三阶作文”目标的途径上再进一步,再上一层。

老师啊,擦亮我们自己的“慧眼”,读管老师的书,可以敬佩,可以仰望,可以学习,可以借鉴,但不可以丢失,不可以丢失我们原有的“优势”,不可以丢失我们自己的“思想”。

读书人网 >四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