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做适合人的教育》之二
——从《目送》说起
题记:
三月,杭州。阿曼说:“偶然的事情不是预先设计好的,那一定有它的必然性在里面。”
整理东西,突然发现一个许久不用的钱包中有一张一百元面值的新华书店书票,是六一前妹妹送给女儿的礼物。细看,第二天做废。急忙坐车进市里,于是,龙应台的《目送》成为架上新书。
啃《做适合人的教育》很辛苦,《目送》做为放松和调济放在案头。两本书交替着看,竟有意外收获。
《四千三百年》一文,写的是金门。文中讲到:“一九五八年的秋天,这个小小的美丽的岛在四十四天内承受了四十七万枚炸弹从天而降的轰炸,在四十年的战地封锁中又在地下埋藏了不知其数目的地雷。这里的孩子,没人敢到海滩上嬉耍追逐,没人敢森林里采野花野果,没人敢跳进海里玩水游泳。这里的大人,从没见过家乡的地图,从不敢问山头的那一边有多远,从不敢想象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心惊!
不敢细想文中之金门,如果自己是金门人,命运会如何?
回过头来,翻看《做适合人的教育》。反复出现的两个词让我有些迷惑不解——同感、反感。
P40:从灵性和心灵方面来看,同感与意志有密切关系,而反感则与思维有密切关系。
P83:根据灵性科学,人类的思维功能与反感、记忆概念化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意志则与同感、幻想和想象力有联系。
同感是一样的感受,反感是相反的感受吗?还是同感是物我一体的感受,反感是超然物外的客观感受?只好求助看云。
看云说:“面对瀑布,一个人纵身投入其中,就是同感在起作用。一个人想,可以用来发电,这是反感在起作用。人类之初,人们对世界万物几乎纯是同感,所以人类会有万物的崇拜——太阳神、月神、树神……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展,人们对世界起作用的反感变多……之所以人类之初同感占上风,万物崇拜盛行,是人的力量太小,不能控制、破坏大自然……”
我的记录实在是乱,不达意。因为当时我是走了神的。我想起了刚刚读到的金门和类似金门的地方,想起了那些忧伤的大地上遍地的地雷——为了一已私利埋下的、时时会炸响的地雷。
龙应台说:“要扫除阿富汗五分之一国土的地雷,需要的时间是四千三百年。”
如果,我们的教育在一些人还是孩子的时候,注意到同感对他们的作用,是不是这些地雷就可以少一些?
斯坦纳说:“学前时期,即幼儿园时期是儿童教育中最重要的时期。”
“在这几年当中,应当利用每一次机会向孩子灌输对更高世界,或上帝,或天意,或诸如至高无上的存在的感恩,因为人们受惠于他们。孩子们应当学习祈祷,体验对广阔无垠、繁星满天的夜空和庄严肃穆的群山的敬畏、惊叹之情。”
“感恩之心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如果把它当作一种基本的心灵态度加以培养,它就会成熟为一种社会责任感,并把世界看成是全人类的家园。”(以上文字摘自《做适合人的教育》P76)
想起我们常常对孩子说:盘古是神话,是假的。共工是神话,是人们编出来的。神的神奇力量是假的,龙的神通广大是假的。花神是假的,树精是假的……我们还对孩子说——人定胜天。
于是,无所畏惧的人们肆意行事……
龙应台在《四千三百中》中说:金门有一株木棉树,浓密巨大,使你深信它和《山海经》一样老。花开时,火烧满天霞海,使你想顶礼膜拜。
孩子们听完幼学启蒙《女娲补天》后问:“真的有女娲吗?”
我点点头:“是啊,真有!”
请别以为我是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