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让讲解带着学生去远方作文

发布时间: 2018-09-03 10:36:47 作者: rapoo

      

  朋友向我推荐了英国著名女诗人狄金森的一首诗:

        篱笆那边
  篱笆那边/有草莓一棵/我知道,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草莓,真甜!

可是,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如果,他能爬过!

说,这是一首很美的诗,堪称为经典。急忙找来,仔细阅读,逐字逐句思考,想在这平实、简单得犹如儿歌一样的文字中品味出经典所特有的味道。但我失望了。反复阅读,看到的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小诗而已。甚至怀疑起朋友的推荐来。于是,朋友对我做了这番讲解:

“篱笆那边/有草莓一棵”,红红的“草莓”多么诱人啊,谁见了不想去摘下来尝一尝呢?当然这并不是一件为难的事情——“如果我愿意,我可以爬过”但是,翻越篱笆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脏了围裙,上帝要骂我”。但这又有什么呢?——“如果他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

人人向往美好的事物,无论友谊,无论爱情。但是,这美好与你之间是有一道屏障的,就如草莓前的那道篱笆,要得到他,必须勇敢、毫无顾忌地向前,追求美好是要付出代价的。

  一番轻轻的讲解,带给我的是豁然开朗——原来这简单的文字中别有洞天!返回头再看这首诗,草莓、篱笆、上帝都带着一抹神秘的微笑,在我面前幻化成很多事物。原来这就是经典:简单中含蕴着广阔,平实中透射着灵性。于是,在这首诗的带领下,我走进了狄金森用优美文字构建的神秘花园。

  这就是讲解的魅力!

也曾经听一位致力于儿童文学推广的老师说:朋友们喜欢听她念书,她念了就能感受到书的魅力,就能唤起了阅读的欲望。其实,仅仅是把文字“念”出来就能唤起听者阅读的欲望么?不,念书是一个运用语气语调讲书的过程,她是在用另一种更含蓄的讲解唤醒听众沉睡的心灵。

讲解,就是这样在大家一片声讨的时候,悄悄来到我的眼前的,没有粉饰,没有预约。

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没有讲解,我会不会悟出诗中的含义,走进狄金森;朋友们会不会走进那一部部精彩的作品。毋庸置疑,会的,但那需要时间,需要经历,也许一个月,也许一年,或更长的时间。

是讲解让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启航。

而语文教学的过程正是一个帮助学生扬起风帆的过程。所以,讲解是不可或缺的形式之一。

但是,在自主合作探究最走红的今天,讲解,又是被抛弃最远批判最多的学习形式。很多老师视讲解若猛虎,尤其是公开课上,要么丝毫不敢触及,要么稍碰就快速弹回,讲解成了教法中的“二奶”,总被老师们有意隐藏在公开课的背后。其实,反思我们的教学过程,当我们带领学生走进那一篇篇美文,一个个故事,一首首诗歌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承认一个事实: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小组合作很多时候如浮萍一样没有根基。虽然我们常常把小学阶段的自主研讨更多的定位于学习习惯的养成,但是,语文学习中知识的获取,阅读的拓展乃至直抵心灵的震撼都不可或缺。而小学生以童年的阅历阅读成人的生活,以今天的眼睛审视历史的深邃,这中间的偏差到底有多大,无法用语言估量。所以,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同时,我们不能放弃教师的讲解。

常常听到一些老师把讲解的多少当作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我想,这是不恰当的,这里面有一个讲解优劣的定位问题。其衡量的标准不应该是讲了多少,而是该不该讲,讲什么,怎么讲才适度。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师执教《清明上河图》,开课就开讲:

师:看过电视剧《水浒传》吗?
  师:知道林冲吗?
  师:知道鲁智深吗?

师:知道浪子燕青吗?
  师:知道美人李师师吗?
  师:知道杨志卖刀吗?
  师:知道泼皮牛二吗?

在学生一连串的肯定后,教师开始了这样的讲解。
  师:《清明上河图》!(板书课题)就是这些人,这些英雄豪杰,这些三教九流活动的背景。当时的皇帝宋徽宗自己就是一个技艺高超的画家,因此,在他的翰林院里,聚集了很多著名的画家,他们当中包括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谁呀?
  生:张择端!(声音响亮但没有感情)
  师: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城市文明的兴盛时期,看图,看看那些由于印刷技术的欠缺而不太清晰的小人人,还有那河,那桥,那船,那马,那茶楼,那店铺,看着看着,我恍惚觉得武大郎就在那里卖炊饼,郓哥儿就在那里卖鸭梨,王婆就在那里卖茶呢,我得提醒自己:不,不是这里,他们是在阳谷县!可是,阳谷县有什么关系?只是地点不同而已,只是繁华的程度不同而已!我可以想象他们也在这里啊!
  真所谓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记得宋江带弟兄们赶灯市,闹东京吗?
  师:记得大哥怕他喝酒闹事,不带他去,他就撒泼打滚的黑李逵吗?
  师:换谁不想去呀!“百家技艺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好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精工细致,惟妙惟肖,凭着高超的技艺,饱蘸了浓浓的爱意,真真切切将千年以前的风俗世情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这样一个艺术家的名字,我们该怎样呼他?

 讲得多么?的确是的。但是一幅热闹的图画,一部传世的经典,就在这一番讲解中鲜活地走到了大家面前。不用定定地看,这人、这车、这游船画舫,这小桥、这店铺、这鸟语花香活动起来了。这个卖炊饼的也许是恽哥,那个挑担的或许是武大郎,这个满脸胡须的大概就是李逵了……熟悉的人物走进了陌生的画面,于是,这幅画自然就熟悉起来了。人在动,声音在传入,仿佛自己就是其中一员了。读书吧,那文字和图画就在默默中融合了。

可见,问题不是在讲解的方法本身,而在使用这种方法的教师如何去把握“讲”的分寸。

“让讲解扮靓你的课堂”, 肖川老师说。我想,肖川老师眼睛中的“靓”,绝不仅仅是气氛的营造,讲解的精彩,更重要的是学生的顿悟,是通过讲解为学生装上一双可以飞翔的翅膀。

让我们的讲解带领学生走向远方。

读书人网 >三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