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 到 老,学 到 老
——读《论语》有感
张 艳
在方校长倡导的“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的全新教育理念下,我们油田第二小学开展了国学进课堂,深受全体教职员工和家长的喜爱。闲暇之余,我与儿子共同学习并背诵了《论语》。下面就把自己的学习感受与大家分享、交流。
一、浅析《论语泰伯》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这句话翻译过来是:学习知识要有紧迫感,生怕赶不上,学到后又唯恐丢掉了什么。孔子说真正为学问而学问,永远觉得自己还不充实,还要改进。这句话后来演变成曾国藩他们经常引用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问有个很简单的原则,停留下来,就是在时代潮流中退下去了。所以不是进步,就是退步,没有停留在中间的。这个观念就是从孔子这句话来的。“学如不及”,求学问要随时感觉到不充实。以这样努力的精神,还怕原有的学问修养会退失。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情,懂了一点就心满意足,结果就是退步。
尤其是我们中年以上的朋友,对这句话更需要反省。经常看到许多中年以上的朋友,学问事业都有成就了,自认为什么都对了。书也可以不看了。事实上如不再加努力,就要落伍被淘汰了。思想也好,学识也好,一切都要被时代所淘汰。假如有所成就,而始终好学不倦,这才叫学问,才不会被淘汰。我儿子的大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逢年过节回到公婆家,与之闲聊,得知他每天不但公事非常忙,还要承担国家重点的大学科研课题项目,夜间读书每每到凌晨一点钟才睡。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因此他的学识、能力,不断在进步。这一点值得我非常佩服。
二、由古推今“活到老,学到老”
孔子的自白给了我以“活到老,学到老”,“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感觉。是啊,以前我不明白“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的意思,但当我看了《孔子拜师》这个故事后,我全明白了。
故事是这样的:一天,孔子和他的学生在行走时发现两个孩子在争论,便上前询问。当两个孩子从孔子学生口中得知自己面前的就是孔子时,就请孔子回答他们争论的事。可孔子左思右想,怎么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老老实实说不知道。两个孩子讥笑大学问家也有不懂的地方。孔子的学生问孔夫子,他为什么要说不知道?孔子告诉他做人要好学,不懂就是不懂。过一会儿,孔子问一个孩子许多难题,都难不倒他,可孔子却答不上他的问题。孔子甘败下风,决定拜他为师。
故事就是这样简单,就是告诉我们做人要虚心好学,不能不懂装懂。对啊,人就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你看,孔子那么大一把年纪,人们还把他称作大学问家,可他呢?遇到不懂的地方,还是要请教人,还向刚出茅庐的黄毛小子拜师,多么值得人学习,佩服啊!
三、父辈的言传身教更坚定了我终身学习的念头。
每次回父母家,总是看到父亲手捧着一本音乐方面的书在那不是哼唱歌谱,就是吹拉弹唱。母亲也一边收拾着家务一边随父亲的琴声小声哼唱。整个一幅自娱自乐的情景。有时父亲会问我:“最近又学习了哪些新知识?读了哪位名人的书啊?说来听听。”我答道:“爸,我都这么大了,每天工作都够忙的,哪有时间天天读书?”爸爸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都是通过读书、学习得来的。更何况你还是一名人民教师呢?”
是啊,学无止境,现在面对一个变革前进的时代,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做不到这一点,就要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都需要新的知识来支撑。
“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应该是一生的事情,不仅仅是年青人,随着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知识型社会的竞争和知识的不断更新,为了不被社会所淘汰,人老了也要紧跟形势,老年人勤奋学习不仅有助于激活大脑细胞,防止大脑早衰,而且还能跟上知识和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只要学习,永远都不晚。
总之一句话,世上的学问是学不完的,我们要虚心好学,活到老,学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