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前行
——教学案例两则
一
今天上午学习《童年的发现》,在阅读文中老师和小作者的对话一部分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在组内练读,然后汇报阅读。
第三小组最先汇报,他们采用的是六个人每人读一句,组长读两句的方式。读完后,其他小组没有反应,我问:“其他组的同学不想给他们评一评吗?”孩子们又把目光投向我,好像不知从何入手。我说:“他们这样读有一利也有一弊……”还没等我把话说完,鹏鹏急忙举手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你说来听听。”鹏鹏站起来说:“我觉得吧,他们这样读,没有把人物的感情表达出来……”说到这里卡住了。“你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嗯……”想了想,“可能是他们把一个人的角色分给了两个人的缘故吧。”“对了,每个人读书的感受不一样,表达出来的也就不一样,所以他们读后,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人的话却不像是同一个人说出来的。这就是老师说的‘弊’之所在,那‘利’在哪里呢?”有了刚才的引导学生们纷纷举手。还没等我说话,第三小组组长站起来说:“我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让我们组的每个成员都来锻炼一下。”“你的想法不错,很多事就是这样的有一利也有一弊的。”小组长腼腆的一笑,坐下了。
第五小组采用的是两名同学直接读对话,刚读完,他们的小组长就站起来进行评论:“我认为,李洋同学读出了老师的亲切,安楠同学通过问的语气,读出了孩子的好奇之情。”小组长的点评准确到位,其他小组的同学没有再发言。
第二小组采用的是四名同学来读,其中三名同学分读句子,另外一名同学他们安排她最后一句和大家齐读。他们刚读完,质疑之声纷纷起来。“他们组有些乱。”“尹梦妍和其他人共读,没有自己的表达。”“他们出现了和第三小组一样的问题,分配角色不清晰。”…… 没等大家说完,他们的小组长站起来:“我来为大家解释,第一,我仍然想让我们组更多的人得到锻炼;第二,尹梦妍很少单独读课文,我们想让她跟我们体验一下。”“第二个想法很好,不经常发言的同学就得多体验一下。”我随机表扬。这时张亚利站起来说:“刚才,他们的组长说想让他们的组员得到锻炼,但是他们组还有两名同学没有读。”她的质疑显然是钻了语言的空子,虽然这个质疑对读书的意义不大,但却显示出了孩子在交流、质疑中的一种思维方向。我表扬了她的思考方式,也委婉地指出了她质疑之处的不足。
这是我在实施课改过程中的一个小组汇报的教学案例,在教学活动中,每个小组学习与汇报的方式各不相同,组与组,生与生之间在互动中交流,分享。他们能有这样的表现很让我欣慰。反过来看,学生的交流活动,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学生对其他小组的评价还不知从何入手,质疑和评论离开了学习的目标等。不过,我倒是认为,因为我们的改革刚刚起步,我们应该让学习活动中的问题多多暴漏出来,放宽学生的学习思路,让他们敢于暴露问题,这样我们才能通过学生的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引导学生在学会方法的同时形成能力。
二
下午预习《儿童诗两首》。
学着学着,洋洋突然问我:“老师,不对呀,今天的预习怎么没有‘自己的感受’这个问题?”“今天这篇课文是诗歌,只在自己理解的地方做批注就可以了。其实对于诗歌来说,你的理解很多就是你的感受了。”话音一落,鹏鹏立刻说:“是的,我的理解就是这样的。”
看起来,我以前让他们自己来制定预习目标的训练已经帮助他们了解到了如果进行自学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进行课改的目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我想通过这样不断的指导与训练,学生一定会学到方法形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