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教师眼中要有“人”读《高万祥与人

发布时间: 2018-09-06 10:43:14 作者: rapoo

教师眼中要有“人”

——读《高万祥与人文教育》

两年前,聆听过一场高万祥老师的报告,他对教育事业的深情挚爱和深刻理解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今年暑假,又有幸拜读了他的《高万祥与人文教育》一书,他的“人文教育”的理念,是对教育本质最透彻的理解,书中句句言言犹如洪钟彻响,声声都激荡着我的灵魂。一个曾经很模糊的概念清晰地跃然于我的眼前:教师眼中要有“人”!

人就是目的,这是康德的名言,也是对高万祥人文教育观念的生动诠释。他认为,应该对学生进行文化关怀,而文化关怀的基本任务就是精神培育和精神成长。精神的外延涉及广泛,但是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来说,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精神即是科学精神、求善求美精神和牺牲精神。向往真善美的境界,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并有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这些应该是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综合体现,这样的学生才是真正的“人”,这样的追求才是教育者真正的追求。

但是,回望我们的教育行为,我们却不是把“人”的培养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过多的把目光集中到了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上面,过分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人格的养成,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存在,忽略了对学生这些活生生的“人”的培养,导致了诸多教育领域没有“人”的存在的现状。

课堂教学没有“人”。我们评价一节课的好坏时,看到全体学生都学会了理解了没有问题了,于是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优秀的课。孩子们就像一个带盖子的容器,上课了,学生打开盖子,通过诸如质疑、讨论、总结等环节,最后和老师一起把答案装进容器。下了课,学生盖上盖子,自以为沉甸甸收获多多,于是老师学生皆大欢喜。一直以来我们把消灭学生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最终的目的。高万祥在书中提到一个事例,一个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欣赏”了类似的师生的精彩表演后,奇怪地问:课堂上老师的问题孩子们都能正确回答了,这样的课还有必要上吗?他们的话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我们的课堂到底是要死板板地灌输知识还是把学生当“人”看,通过诱发问题的提出来启迪学生的智慧呢?我们是要一节课老师讲多少学生装多少还是要把每节课变成知识的源头,让学生吸取到更多的源源不断的活水呢?

师生关系没有“人”。如果但就教师的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而言,教师一般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实际的情况又是如何呢?我们强调学生要尊敬老师,对老师要有礼貌,于是,学校门口,值勤的少先队员热情地对一个个过往的老师说着“老师您好”,但是,大多数老师竟然无甚反应,一脸漠然地从孩子们面前走过,根本没有把眼前的“人”放在眼里。班主任教训得最多的就是要孩子们做“听老师话”的学生,殊不知,这“听话”的要求就是对孩子“人”的天性的残酷扼杀。好多孩子因为“听话”,认为老师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对老师言听计从,即使老师有了错误也不敢反驳,只是的一味顺从,从而变成了懦弱胆怯毫无主见的胆小鬼。

教育评价没有“人”。当人们评定一个学校时,关心的往往只是学校的升学率,评定一个学生的情况时,关注的往往只是学生的分数,至于人格、修养、道德、情感等统统被分数遮掩住了。好像学校不是塑造灵魂的地方,而只是一个批量生产分数的工厂,学生不是活生生的人,只是一个能制造分数的机器。这种畸形评价方式,直接导致了教育者对学生分数的奋力追求,从而忽视了其它更重要方面的培养。曾经看到过一个这样的例子,一个及将走进考场的学生被告知母亲得了重病住院,但是老师不希望这个满能考出优异成绩的孩子在这最紧要的罐头离开考场,学生读懂了老师的眼神,一狠心走进了考场。考试成绩出来后,这位学生考得并不太理想,于是,老师一味地抱怨给学生带来母亲住院消息的亲戚,说她不该在这时候影响孩子的考试。在老师的眼中,学生已不是有情有义的“人”,什么母亲的病,都应该抛到脑后,他唯一应该想的就是怎么样得高分。老师竟然提倡孩子用大义灭亲的壮举来保持优异的成绩,这样的结果只能是造就出更多的没有情感没有仁义漠视亲情的冷血动物,这是多么可悲又可怕的事情。

作文教学中没有“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特想说说作文教学没有“人”的情况。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对高考的学生进行着作文的模式化训练,浩如烟海的高考作文指导书中,罗列的也只是怎么样用名师总结的“技巧”和“捷径”在短时间内获得高考作文的高分。作文应该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试想,这样炮制出来的作文究竟有几个字是发自学生的内心呢?注重知识传授和章法训练的写作教学模式,使作文命题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为无论出什么样的题目,学生都要“依法”制造一篇符合要求的文章,长此以往,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压制了学生的思想,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和灵魂,用一个模子制造了成千上万篇“标准”的作文。想想都令人心惊。作为指导学生高考的老师,我们有心让学生写自己所想,但是又担心他们思想的野马自由驰骋形成的文字不对阅卷老师的口吻,从而误了自己的一生。于是百般劝告孩子“带着镣铐”跳他们讨厌的舞蹈。真不知道到底是哪种方式才会误了孩子的一生。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其实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的过程绝不仅仅是教育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老师是“人”,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眼中有“人”,把学生当成“人”,既传授知识,更发展个性,培养人格,塑造灵魂。就像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中说的那样: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聪明的还是笨拙的;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要让每个学生都扬起希望的风帆,让每个教师领略教育的趣味,让每个父母享受成功的喜悦。

担忧尽管担忧,好在有识之士已经发出了有力的呐喊,高万祥无疑是声音最响亮的一位,让我们追随者先知先觉者的脚步,在教育中看到“人”,培养“人”、塑造“人”,走进教育的麦加圣地吧!

读书人网 >中考话题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