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儿子一起共读了《上学一二三》图书,这本书通过温暖柔和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小屁孩上学的一系列故事——准备好去上学、在校车上、到学校、在教室、在操场、课堂上的学习等等。
由于这本图书是由美国的理查德斯凯瑞所著,所以,书中的教育理念和课堂呈现更多的彰显了美国的教育形态。
但是,通过阅读此书,也能让即将入学和刚入学的孩子不仅在阅读中获得一些知识,还能感受到上学是多么快乐的事。同时,也为孩子入学做准备的家长提供了帮助。
现记录与儿子共读的两个片段:
片段一:阅读“准备好去上学”故事
和儿子读这个故事时,我先让儿子用小手指着题目“准备好去上学”,认识的字自己读,不认识的字我告诉他。
然后让他把整个题目读两遍,一是让孩子明白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二是让孩子对不认识的字加强记忆。
接着让他自己观察图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书中写了什么。
儿子的描述:猫妈妈叫小屁孩起床上学,小屁孩起床后上厕所、洗脸、刷牙、梳头,然后选自己喜欢的衣服,接着吃早餐,(哈哈,儿子突然笑了起来)妈妈,你看,小屁孩的爸爸把桌布抓走了,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儿子在这里用了一个词,值得表扬。)小屁孩的妈妈肯定会发火。吃过饭,妈妈领着小屁孩坐车上学。
最后,我让儿子用小手指着字,一起读书中的文字,再次让儿子感受上学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阅读交流:
“儿子,你看小屁孩表现多好,妈妈叫起床不哭也不闹。”我指着第一幅图对儿子说。
“我也表现好呀,从来也不哭不闹,如果睡懒觉,上学会迟到的。”儿子不谦虚的回答。
“我们再看小屁孩起床后,主动洗脸、刷牙,你是不是要向他学习呀。”我笑着对儿子说。
“我不是每天晚上刷牙、洗脸、洗脚吗?你看,小屁孩都不洗脚。”儿子狡辩。
“大早上洗脚吗?小屁孩每天晚上也刷牙、洗脸、洗脚的。”我故作生气。
“妈妈、妈妈,大头儿子家都是围裙妈妈做饭,你看,小屁孩家也是妈妈做饭,我们家怎么是奶奶做饭?”儿子转移话题,并且有点故意捉弄我。
“因为他们没有和奶奶住在一起,所以是妈妈做饭。有意见吗?”我编出了这么个理由。
“这样啊!”儿子想不出了对策。
“你看小屁孩的爸爸!把桌布抓走了。”儿子又笑了起来。
“呵呵,所以呀,我们不能慌慌张张,要不然会把事情弄得更糟。你看,把东西甩了一地,乱七八糟。”我采用了儿子说的一个词语。
“上学前也要把书包、作业整理好,你也要记得带手机和钥匙。”儿子的话里有些嘲笑的味道。(儿子已经养成了及时整理书包的好习惯,也真的很感谢儿子经常提醒我带钥匙和手机。)
片段二:阅读“认识时间”故事
这个故事,以小屁孩一天的活动为主线,采用叙事的方式,让孩子认识钟表(主要是认识整时),感知时间的感念。
和儿子一起阅读后,可以看出,儿子的注意力不在认识钟表上,而是在故事情节上。于是,我灵机一动,要和儿子一起制作钟表。
儿子的兴致很大,我们先准备材料:硬纸、剪刀、彩笔、吸管、细线、铅笔等。通过画、剪,每一步都向儿子讲解其做法和功能,很快我们便做出了一个简易钟表,儿子高兴的在钟面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接下来便是发挥我的专业技能,我是教数学的,儿子不仅很快认识了整时,还认识了半时,而且能准确地在钟表上拨出整时或半时。
最后,儿子看了看家里的电子钟表(数字),说了句:啊,九点了,睡觉的时间到了。然后在制作的钟面上拨出了9时。
此刻,我只想说:这就是阅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