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被狐狸骗一次》
——读后感
其实,《再被狐狸骗一次》这本书,在我的床头放了多长时间,我已经忘记了。记住的只是孩子一次又一次拿走,说他都看了好几遍了,记住的只是自己总是读不下去的感觉,记住的只是强忍泪水打转的情形,记住的只是这期间不知道流了多少泪的样子。呵呵,真是不争气!
《再被狐狸骗一次》中都是一些小故事,但这些小故事却没有一个不令我荡气回肠,没有一个不令我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或一些启示。
你看:《再被狐狸骗一次》中,为什么明明知道公狐狸的诡计,却甘愿受骗呢?
最初看到“我”被狐狸骗到,心里很复杂,想那狐狸也真是够可恶的:一公一母居然堂而皇之又天衣无缝地在人面前演起了苦肉计,表演得那么逼真,使人看不出任何破绽。鸡是被拿走了,老村长的说法让我如醍醐灌顶——被骗了。
甘愿受骗的那次:我发现了狐狸的窝和孩子,这只狐狸又在自虐,我很好奇,想追查到底,想探其所以然。或许更多的是第一次被骗后的情感补偿心理在作怪吧:我看你还能使出什么手段来讹诈来诱骗我!结果公狐狸被逼急了,自虐的手段一次比一次重:“突然,它举起一只前腿,将膝盖塞进自己的嘴,用力咬下去,我觉得这是世界最有害的噪音,听得我浑身起鸡皮疙瘩。不一会,那条腿便被咬脱了骱,皮肉还相连着,那截小腿在空中晃荡着,转了两圈后,那截小腿终于被它象拆零件似的拆了下来,露出白森森的腿骨血喷射性的溢出来,把它面前的一片青草都淋湿了。它用一种期待的渴望的恳求的眼光望着我,一瘸一拐地往后逃却,似乎在跟我说:瞧,我真的受伤了,我真的逃不快了,我真的很容易就会被你捉住的,来追我吧,快来追我吧!”这一段话的描述真是令人发指,血淋淋!心在痛!头皮都发麻了!
“我想:我只有立刻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将我十七岁少年的心,换成七十岁的奸商的心,或许还能面带冷静的微笑,继续举着柴刀守在书树洞口……”
“我也希望公狐能狡黠地朝我眨眨眼,摇甩那条红白相间的大尾巴,然后一溜烟地消失得无影无踪。”
但是,它没有爬起来,它死了!
为什么呀?它自戕!为了它的妻子和儿女!为什么呀?我情愿它再骗我,再站起来?为了狐狸的这种为了妻子儿女牺牲自己的精神。
沈石溪的煽情描写到位极了。每每看到这些细节描写,我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那只公狐:它的蹒跚,它的踉跄,它的无奈。于是我的心就发狂地疼,不得不扔下书,独自抹一会儿眼角的泪,甚至把书丢到一边,去做家务分散精力:
它不仅仅是一只狐狸,他还是一家之主,一个丈夫和父亲。他有担起家庭的责任,保护家庭的使命。
这个有情有义的丈夫和父亲:它为了不让“我”伤害母狐狸和小幼崽,竟然用自己为诱饵骗“我”上钩。
我不知道,沈石溪把题目定成“再被狐狸骗一次”的心理,他是不是真有些希望再被它们骗一次,那样自己可能依然会失去些许尊严,心理多少也会失衡,但是,狐狸不会失去生命,它的妻儿不再失去丈夫、父亲。
在沈石溪的笔下,那些动物的思想,那些母爱和父爱,一点也不比人类差,甚至高过了人类教育孩子的方式:
《瞎眼狐清窝》:一次意外,狐妈妈的眼睛看不见了,为了孩子的以后,它一次又一次把孩子推到窝的外面。儿子却没有忘记妈妈,给妈妈送来小仓鼠,但是,饿极了的妈妈在吞下小仓鼠仅剩尾巴的时候由“噗”地吐了出来,咬着儿子不让它进窝:
“可恶的蝴蝶斑,想对付不共戴天的仇敌一样,死死咬住黑鼻头的耳朵不放。‘嘶——’黑鼻头的耳朵被撕开了一个活口,变成了血淋淋的V形耳朵。它这才算从蝴蝶斑的嘴里挣脱出来,哀哀叫着,逃离了水磨坊。”
蝴蝶斑死了,它的面前,堆着四肢小仓鼠,那是小公狐黑鼻头辛辛苦苦捉到后送来给妈妈吃的。但是,妈妈没动一下,妈妈饿死了:它不准儿子回家!
泪流下了——这就是妈妈!
狐狸清窝,类似人类的成年礼,对于狐来说,是一种古老的不可逆转的习性。一岁半的狐,正站在幼年跨向成年的门槛上,这是一个塑造性格的关键年龄。统计数字表明,倘若这个年龄的小狐继续滞留在旧窝,滞留在母狐身边,就会造成永远无法补救的性格缺陷,带来终身的灾难。没被清过窝的狐,就像没淬过火的刀;就像没开过口的剑,永远没有用处,永远是个窝囊废。因此“蝴蝶斑”所以宁肯饿死也要把小公狐去赶出家,正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废物。好一个“蝴蝶斑”,好一个伟大的母亲。
正是狐狸的这样世代相传的习性,让他们的后代可以繁衍生长,一代可以比前一代强。
在感叹这些动物身上非凡的情感的同时,我也在感叹我们的父母们:为了孩子,纵使付出千百度,也不道那声辛苦!
我们阅读,我们交流,我们建圈子,学习那些先进的理论,优秀的经验,不断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努力做优秀的父母,高质量的父母。我们一直在进行自我提高,提高父母的自身素质。为了什么?一句话:为了孩子,为了他们的明天。
狐爸爸告诉我们:父亲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只领头羊——负责指引孩子人生前进的大方向。尤其要在遇到逆境,遇到自己接受不了的人,遇到别人犯错误的时候,父亲要带给孩子内心的一种力量,也是带给孩子的一个空间。
瞎眼狐的清窝告诉我们:一流的家长靠放,不懂教育的家长靠管,管孩子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放孩子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
刚刚和儿子又冲突了,看着大嗓门的儿子,心里气得不得了:这个臭孩子!我调整自己的情绪,把声音低了下来,心态放好,试着温柔地给儿子谈话,他反而接受了我的建议,叫干什么都行。呵呵!母亲的温柔也是一大杀手!
在动物界,在人界,父母都在忘我,都在泣鬼神,感天地。但愿我们的孩子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