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给教师的建议》感悟七
韩素静
朗读和书写,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语文教师,至少要让学生学会读书和写字。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阅读和书写呢?
《给教师的建议》71条这样说:“在小学各年级,我们十分重视阅读技巧,努力做到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要把精力都集中在阅读过程上,而要用在所读的东西的内容上……为了使学生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要去思考阅读过程而是思考所读的东西的内容,那就必须使学生在小学学习期间花在朗读上的时间不少于200小时,而花在默读、视读上的时间不少于2000小时,教师们把这件工作在时间上加以妥善分配。”
让学生“不要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在阅读过程上,而要用在内容上”,这才是阅读的真正要求,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再考虑技巧。那么,达到这个要求,中间要经过多少训练呢?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地告诉我们,“朗读不少于200个小时”。“200个小时”?如果一天半个小时的话,如果除掉周六和周日,至少需要560天;除了朗读,还有默读,“默读时间不少于2000个小时”。“2000个小时”?如果每天训练一个小时,除掉周六和周日,至少需要2800天,折换成岁月,至少需要8年。这样的训练量,我们做到了吗?
关于书写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又说,“小学生的书写能力应该达到半自动化的程度,即在书写时他的主要精力不是用在书写的过程上,而是用在理解和思考他所写的东西的意思上。多年的经验使我们身心:为了学会足够迅速、清楚而正确地书写,使书写成为学习的工具而不是最终目的,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在练习本里写过1400-1500页。”
为了达到半自动化程度,在书写时主要精力不是考虑这个字怎么写,而是理解所写的内容的意义。为了达到这点,那需要练习“1400页-1500页”。“1400页-1500页”?如果一天一页,这又是多少个日子?这些,我们做到了吗?
当我们再抱怨学生不会读书不会书写的时候,请问问自己:我们做的,达到了需求的量了吗?没有量的积累,哪里能有质的飞跃呢?
所以,沉下心,每天坚持一点点吧。因为只有量变,才能引起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