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你“续写”了吗?作文

发布时间: 2018-09-15 10:45:11 作者: rapoo

你“续写”了吗?作文 你“续写”了吗 你“续写”了吗?作文

——兼评《〈好事情〉续写》《想念的歌》《〈小木偶的故事〉续写》《〈穷人〉续写》

续写,就是根据原文的内容,沿用它的线索、人物活动、故事过程等,进行合理的想像,把故事继续编下去,使原文的情节能够合理地发展,构成完整的故事。有个成语叫“狗尾续貂”,很值得借鉴到作文里来。初学作文,笔法稚嫩,说是“狗尾”倒很可爱、形象。如古今续写《红楼梦》的,仅有名有姓的就应该不下百人,人家高鹗硬是续写成了出类拔萃的名家。我们作为学生,能够给“貂”续出个“狗尾”,也是一件乐事。我们练习续写的次数多了,笔下就会生出花来,所以,训练自己的作文,不妨做些续写练习,别怕人家说我们写的是“狗尾”,“狗尾”写得精美,照样会受到大家的青睐和宠爱。

为什么我们提倡“狗尾续貂”呢?道理很简单:续写,可以解决材料的选择、情节的设计等方面的困难,让学生有一点依靠的背景,这就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降低学生进入作文之门的那道坎儿。我在校讯通学生博客里留意了这方面的文章,发现,不少学生能够续写得有声有色,这对于提高表达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小学二年级的林蔓,作文提高很快,她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重视续写。我就从她最近写的《〈好事情〉续写》,开始解说续写的要点吧:

《好事情》续写

林蔓的天空http://blog.xxt.cn/lilinman

尤拉听了妈妈的话心想:“原来这就是好事情呀。”

尤拉来到妹妹的房间,看见她正在玩积木。妹妹瞪了他一眼,气呼呼地跑开了。

尤拉看看乱七八糟的积木想:“帮妹妹收拾积木不也是一件好事情?”尤拉把积木收拾好便去找奶奶。

尤拉看见奶奶刚把碗盘收拾好,他又想:“给奶奶捶捶背不也是一件好事情?”他搬了个凳子让奶奶坐下,自己却站在奶奶身后给奶奶捶背。奶奶笑得眼睛眯成了一天线,夸他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尤拉又急忙去给哈巴狗舀水喝。小狗呼哧呼哧地喝完了水,冲着他摇摇尾巴:“谢谢尤拉,还是你喜欢我。”

尤拉轻轻地来到妈妈身边,送给妈妈一个甜甜的吻,像小鸟一样飞走了。

外面艳阳高照,鸟语花香,小尤拉领着妹妹高高兴兴地出去玩了。

原文的题目是《好事情》,尤拉想象的“好事情”,与实际生活是脱节的,即使发生,也属于可遇而不可求。小尤拉像我们很多孩子一样,是个纯真、善良的孩子,他想做好事的愿望是美好而可贵的,但却不太实际。他净想着做一些惊天动地、不同凡响的“大好事”,而不愿意做具体的、实际的、平凡的、能对他人有帮助的“小好事”。课文离孩子生活较近,有儿童情趣,委婉地告诉了孩子“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林蔓的续写,首先扣住了原文的“帮助别人须从身边不起眼的小事做起”的主题。在续写中,让尤拉自愿“帮妹妹收拾积木”,“ 给奶奶捶背”,“ 给哈巴狗舀水喝”,“ 送给妈妈一个甜甜的吻”,这每一件事都表现了尤拉的爱心,反映出这些小事给别人和自己都带来了欢乐。其次,原材料中已点明人物、基本事件等有关要素,林蔓在续写时既要沿着这个主线写,又要进一步展开合理的想像。在这里,要注意原文中的一句话:“妈妈抚摸着尤拉的头,说:‘带妹妹去玩玩,帮奶奶把饭碗收拾收拾,给哈巴狗喝点水’”,这句话已经为续写提供了参考的要求,林蔓改动了前两个提示,增加了一些自己的想象成分,虽然造成了与原文情节的不一致,但是,严格地说,也是允许做出创造性安排的。关键是一定要沿着原文的思路展开想象。林蔓写妹妹还在生气的表现、奶奶高兴的神态与语言、小狗欢喜的动作和感谢,以及亲吻妈妈等,都展开了合乎情理的想象,为文章增添了真实性和生动性。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课文不仅情节生动,而且故事性很强,学生常常学到结尾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受;而很多课文的故事情节的多样性,又常常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让学生延伸情节,补充结局,对深层次理解原文,培养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放飞学生的灵性等颇有益处。实践也证明,给故事性强,可续性强,有“写头”的课文进行“狗尾续貂”,是学生乐于做并且能够做好的训练。续上自己的想象,从而也打开了学生创新的空间,何乐而不为呢?

续写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行:

一、续写,注意在读懂读透上下功夫

续写的关键在于——读懂读透,不要怀疑!读是基础,续是主体,续的优劣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的好坏。在整个续写过程中,阅读和写作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我们是为写而读,并在读中感悟。续写的构思要做到合情合理,就应该仔细、认真、反复地阅读原文,划出人物,找出线索,抓住细节,然后再认真分析原文主题,为进行合理想象做好准备。续写最怕阅读时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不做认真地分析,浏览两遍,还没有读出所以然来,就提笔续写。其结果将是文不切题,甚至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请看*坏?王琳~的《想念的歌——续写〈凡卡〉》一文:

想念的歌

——续写《凡卡》

*坏?王琳~ http://blog.xxt.cn/13634704999

用想念谱成一首歌。想念赶往这里的你、想念曾经快乐的我、想念着的诉说。

这一次,凡卡,请幸福下去吧。

——题记

梦醒时分,凡卡回到了这个再熟悉不过的现实里。

老板孩子的哭声又响起,他知道,此刻若再不过去好哄,又会招来皮肉之苦,他可不想这样。于是,揉揉惺忪的睡眼,瞧一眼窗外,漆黑一片。一如此刻的心情。信送进了筒里,可为什么他还是那么无助?

“凡卡!我们的早餐呢!”虽还沉浸在有爷爷的梦里,可老板娘带着怒气的声音令凡卡心惊——赶忙爬起来,抖抖身上的土,跑向厨房。又是一阵的乒乒乓乓,凡卡端出了三份美味早餐。它们看上去是那么丰盛:牛奶、面包、香肠……吞吞挂在嘴边的口水,凡卡自知这里没有自己的事了,退下厨房,去吃自己所谓的早餐。说白了,就是昨天剩下的面包屑罢了。不过凡卡此刻还是满足着的,他心中怀着憧憬:“爷爷,请快些来吧。”

再说这封信,经过醉鬼邮递员之手,被返回起点。或许真的是基督保佑?我们不得不这样感叹,这封信后来竟鬼使神差地走进了爷爷的手中。不过,那时已经是夏天过去了。

“喔,我可怜的孩子……爷爷怎么舍得让你受这份罪呢?”当爷爷读到凡卡的文字时,不禁泪眼朦胧、打湿了手中的信,湮湿了上面的字迹……爷爷找到牧主,向他述明了即将离去的坚定信念,好心的牧主感动于爷孙俩的感情,赠与爷爷双倍的工钱,送与爷爷同样真挚的祝福,爷爷走进了凡卡的城市。

此刻,凡卡正帮老板擦着书桌。他的小手抓着一块大抹布,边干活边想心事。“宝贝、我的孩子!”爷爷?是爷爷的声音!凡卡听呆了,这是梦吗?掐了自己一下,痛得喊出声来,但此刻,他才不会顾及什么疼痛感,终于绽开了笑脸。凡卡一头扑进爷爷的怀抱,就雕塑成这样的动作——小脸蛋儿在爷爷的胸口蹭来蹭去,爷爷不停地抚摸着凡卡的头发……

若有一天,你也想起了当年大街上的那个画面,透过鞋匠店的橱窗,老爷爷拥着孩子、孩子哭着,请

不要怀疑——那泪水是喜悦与激动交融的。你也会感叹、也会感动、也会驻足……

见面时,已是秋天。凡卡告别了鞋匠老板一家,同时在临走前一个晚上,和爷爷一同为他们向基督祷告、祝福,感谢他们一家的收留,虽然有些苦罢了。

第二年的夏天到了,这一次,我们再不会看到喧嚷拥挤的城市里,那个鞋匠店里可怜的男孩儿了。田间地头,小凡卡正扛着锄头、耕着家乡的那一亩田地。累了,坐在树荫下,玩弄狗尾草;困了,靠在大树边打个盹;凉了,爷爷会给他盖上衣裳……

我用想念,为你谱写一首歌,歌的最后一个音符叫句点。凡卡,请幸福下去。

凡卡的故事是学生都熟知的,我看得出,王琳对课文的阅读与理解是有深度的。第一段是很有艺术性的承上连接,“梦醒时分,凡卡回到了这个再熟悉不过的现实里”,引出了续写。凡卡在寄出自己的盼望之后,又开始了繁忙劳动的循环中。凡卡的等待是漫长的,因为王琳设想了一个“醉鬼邮递员”把信送回“原点”的经历,最后信件“鬼使神差”地走到爷爷手中时,“已经是夏天过去了”。心疼孙子的爷爷找到了凡卡,“凡卡一头扑进爷爷的怀抱,就雕塑成这样的动作——小脸蛋儿在爷爷的胸口上蹭来蹭去,爷爷不停地抚摸着凡卡的头发……”,这是一个特写镜头,凡卡的惊喜和爷爷的怜爱在这里汇聚并定格——这样处理是比较有震撼力度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接着一段用画外音来处理,显然是为了增进前面特写的感情色彩,用来烘托气氛。不过,这一段也可以省去,以更好地保持与原文风格的一致性。文章后部分是小作者想象的凡卡爷儿俩虽贫穷而温馨的生活画面:“田间地头,小凡卡正扛着锄头、耕着家乡的那一亩田地。累了,坐在树荫下,玩弄狗尾草;困了,靠在大树边打个盹;凉了,爷爷会给他盖上衣裳…”,读着这些文字,不由使我想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这里寄予着小作者美好的心愿。但是要考虑一个问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凡卡爷儿俩真的能够过上安定欢乐的日子吗?我们说,阅读课文时要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其目的就在于——让特定的故事情节与特定的社会环境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只有对原文阅读、理解得相对的深刻,所续写的效果才会比较好。阅读和续写的目的,就是要把人内在潜伏的美好情感唤醒,在读中发现美,在写中发展美。

二、续写,注意保持与原文的同一性

所谓“同一性”,就是主题的同一、人物的同一、线索的同一、语言风格的同一。

主题的同一,就是在续写时紧扣所给原文的中心,使主题得以深化和升华;不能够脱离原主题而另起炉灶。人物的同一,就是说不得违背人物性格发展的规律性。线索的同一,就是要遵循原文明示或暗示的线索。语言风格的同一,就是要尽可能地保持与所给原文一样的语言风格。现在我们以小吉祥鸟的《〈小木偶的故事〉续》为例,来分析一下保持与原文的“同一性”问题:

《小木偶的故事》续写

小吉祥鸟http://blog.xxt.cn/hnpyzhainuo

这一天,小木偶戴了一顶漂亮的红帽子,小红狐看见了非常喜欢,就跑过去对小木偶说:“小木偶,你的帽子真漂亮,能让我戴一戴吗?”

“不可以!这是我心爱的红帽子,我不想把它借给任何人戴!”小木偶不高兴地说,“再说了,上次你还抢了我的红书包呢!”

小红狐一听抢了帽子就跑:“我就喜欢红色的东西,你又能怎样?”

小木偶飞快地追上去,不一会儿就抓住了小红狐毛茸茸的大尾巴,他气愤地说:“不许跑,快把我的红帽子还给我!”

小红狐把帽子举得高高的,“不给,就不给!”

这时候,熊警察走了过来:“你们吵吵什么?发生了什么事了?”

小木偶皱着眉头,瞪着圆圆的眼睛,呼呼地喘着粗气,愤怒地说:“他抢我最心爱的红帽子!”

“不对!他说谎,这是我的红帽子!”小红狐撒谎一点也不脸红。

一只看见事情经过的小鸟飞过来叽叽喳喳地说:“小红狐撒谎!小红狐撒谎!明明是你抢了人家的帽子,我们都看见了!”

“是吗?”熊警察听了对小红狐说,“原来是这样啊!”

小木偶听了觉得更委屈了,撇着嘴,抽泣起来,伤心得眼泪都滚了下来,“上次小红狐就把我的书包抢走了,还说是我抢他的东西,这次幸亏有小鸟做我的证人。”

“对不起!小木偶,上次是我没有了解清楚情况。”熊警察看小木偶伤心的样子,真诚地向小木偶道歉,然后对小红狐说,“你还有什么话呢?赶快向小木偶道歉!”

小红狐的脸红了,把帽子还给了小木偶,低着头说,“是我不对,不该抢你的东西,还撒谎……”

小木偶听了,马上停止哭泣,嘴巴弯了起来,微笑着说:“没关系,你知道错了就好,以后,可不要再抢别人的东西了,如果你真的喜欢我的红帽子,我可以借你戴几天。”

小红狐一听,高兴地戴上红帽子,拉着小木偶的手一起向学校跑去。

这篇续写注意了几个方面的“同一”:1、主题的同一。续写的故事,仍然符合“让学生懂得生活是复杂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之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我们要学会用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生活,面对生活”这个主旨。2、人物的同一。续写中出现的人物除了临时增加的小鸟外,主要角色没有变动,仍然是小木偶、小红狐和熊警官。3、线索的同一。续写部分沿袭着“笑”这个线索展开了下面的故事,最后依然结束到了“笑”,让我们感悟到了快乐的真谛。4、语言风格的同一。作为童话,运用的都是孩子的语言,小作者的语言风格是朴实的,也是生动的,尤其是在续写中,她始终把表情描写作为重点,如熊警察询问时,“小木偶皱着眉头,瞪着圆圆的眼睛,呼呼地喘着粗气,愤怒地说:‘他抢我最心爱的红帽子!’”;当熊警察明白真相后,小木偶“撇着嘴,抽泣起来,伤心得眼泪都滚了下来”;而当小红狐认错道歉之后,小木偶“嘴巴弯了起来,微笑着说:‘没关系,你知道错了就好,以后,可不要再抢别人的东西了,如果你真的喜欢我的红帽子,我可以借你戴几天。’”,这些都处理得很到位。小木偶因为笑嘻嘻而受冤枉,遭误解,被怀疑;直到女巫出现,赋予了他所有的表情,才让他真正获得了快乐。续写部分构思巧妙,做到了与原文的有机结合。原文的所有主要角色,续文中都安排了“戏”;前文交代的情节,后面也有照应;结构上不残缺,保证了文章的完整性。

以上原则告诉我们,续写既是开放的,又是封闭的。说它封闭,是说续写必须遵循所给原文的主题、线索、体裁;说它开放,是指续写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想象。二者是矛盾的对立统一。

三、续写,注意用想象发掘文学的美

续写主要是靠自己的想象写成的。展开想象,就是对原文故事没有写出的情节展开合理的推想,打开思路,多角度地去想象,想象出几种情况,几种结果,然后从中加以选择。展开想象,就是围绕原文中心作合理的想象:续写人物,则要按人物的性格发展的逻辑,想象人物的活动与结果;续写事件,则要按事件本身的发展逻辑和所供材料的语脉,想象事件的发展和结局。一句话,我们的想象必须是在原情节的基础上的想象,要顺着原作的思路想下去。续写部分要与前面的内容衔接得上,并且与原文情节发展相一致,时间和地点的变化不能太多,后面的想象才可能合乎情理。

下面我们以*灬丫~~小鹤的《〈穷人〉续写》为例文说说续写的“想象”:

《穷人》续写

*灬丫~~小鹤http://blog.xxt.cn/540145975629

从此,桑娜家又多了两口人,也就意味着他们的生活负担更加沉重。

夜晚,天气更加恶劣。狂风咆哮着,像是要淹没一切。桑娜坐在桌子前,手拄着头,叹着气想:原本,家里五口人吃的黑面包都是丈夫辛辛苦苦用打来的鱼换来的,这才能勉强填饱孩子们的肚子。偶尔,落个大丰收,孩子们能吃上烤鱼。可是现在又多了两张嘴——两个正需要长身体,正需要营养的孩子,这叫我怎么办呢?黑面包太硬,他们又吃不了,我该怎么办呢?上帝,帮帮我吧!

丈夫似乎看出了桑娜的心思,安慰道:“别担心了,还是那句话,我们总能熬过去的,我们再多省一点,没关系的……”

“可是……可是两个孩子要吃什么呢?”桑娜无助的眼睛里此时已经沁满了泪水。

两个人沉默了。

良久,丈夫从床沿上起身,走向厨房。“哦,看看……看看还有什么能吃的吧。”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盘子里那光溜溜的鱼刺上,“有了,桑娜,哦,上帝,这真是个绝妙无比的主意,我们可以把鱼做成泥喂给他们吃。”

“嗯,是个好主意,也只能这样了……”

“我们能熬过去的……”

此后的每天,天还没亮,丈夫就拉着网去捕鱼,桑娜在家中缝缝补补,洗洗刷刷,照顾孩子。不过还好,大儿子已经11岁了,可以帮助她照顾弟弟妹妹,做一些活儿,这多少让桑娜有些欣慰。

一天,孩子们在海边玩耍时,发现了一些漂亮的贝壳和海螺,他们就把它们拿回了家中。桑娜看见了这五彩斑斓的小东西,心中有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把它们串成项链去卖钱呢?她把这个想法和丈夫一说,又得到了极大的认同。于是,桑娜便把孩子们带回家的海螺和贝壳穿上小孔,用结实的彩线穿起来。俗话说,善有善报,桑娜竟然在一个大贝壳里发现了两颗闪闪发亮的珍珠!

第二天,她让丈夫不再出去打鱼了,而是把珍珠和项链拿到镇里的商铺里,看看能不能买个好价钱。

傍晚,门被推开了。穿着体面的渔夫满脸欢喜的回来了,他的手里,还拿着换来的一袋面粉和一斤猪肉。当晚,他们家就吃上了好饭好菜。

之后,孩子们每天都去海边拾贝壳,有时捡到了带有珍珠的扇贝,那么,那天他们家中就又有肉吃了。因为贝壳,桑娜家的生活也得到了点儿改善,孩子们也都上学了。

这一家人就这样熬过了一年又一年,眼看着孩子们都已经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学业和工作:大儿子在城里的一所中学做教师,二儿子在一所医院里当了医生,三儿子正在工厂里工作,其他的孩子都在上学。大儿子还把一家搬到了城里,过上了安定又平凡的生活。已是白发苍苍的桑娜常常在夜晚望着天空,想:虽然生活不是那么富裕,但我们过得很幸福,不用再为吃饭而发愁了。我们两个老人家,也能好好歇歇了。西蒙,你能听到吗?你的孩子,他们还很好哩,两个孩子都在上初中,你就安心在那边生活吧……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沙俄时代的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续写前,要读懂三点:一是除了题目,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但穷人“穷”到什么地步,我们却能从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二是课文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收养孤儿,本来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养孤儿这件事安排在一个孩子多、生活已经十分艰难的穷人桑娜家里,这就感人至深了。三是全文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围绕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这件事,前后设置了两个悬念:渔夫是否平安回家?渔夫回家后能否同意收养孩子。两个悬念交替展开,逐步消除,从而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明白了这些问题,而后就可以续写了。

小作者的整体想象能力还是很不错的。她的笔下,展开的第一幅画面是:一家人在艰苦中相依为命,想方设法苦度着时光。这部分以对话描写为主。第二幅画面是:捡贝壳,慢慢地改变了生活境况,孩子们可以上学了。第三幅画面是:“白发苍苍的桑娜”的望星空造型,用了心理描写:“虽然生活不是那么富裕,但我们过得很幸福,不用再为吃饭而发愁了。我们两个老人家,也能好好歇歇了。西蒙,你能听到吗?你的孩子,他们还很好哩,两个孩子都在上初中,你就安心在那边生活吧”。续写的故事告诉我们:通过勤奋劳动,桑娜一家的生活有了温饱。小作者为续写设计出了一个善有善报的好结局。可以说,续写做到了:①想象基本符合原文的发展,人物和事件与原文保持了连续性和一致性,有明确的中心。②想象符合生活实际。虚构的内容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符合情理。③想像的内容也很形象、生动,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把事情写得很清晰很有层次。读完这篇续写,令人不由赞叹:这“狗尾”续得也蛮漂亮的嘛!

想象力是学生阅读和写作中不可缺少的能力。阅读和续写中,有想象的积极参与,可更好地发掘作品中的美,可增加文章的深度,丰富文章的神采,加强文章的感染力。

续写,因为它把阅读和练笔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所以能使学生通过训练而自砺其力,自致其知。久而久之,学生便有可能“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了。这就是我们倡导练习续写的原因。

读书人网 >中考话题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