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余时间经常会听见老师们这样的议论 “我们班的学生真没用,一个很简单的问题都会答错。”“是啊,是啊!”其他老师随声附和:“一个很简单的算式也会算错,不知怎么搞的?”对待错误,许多老师视为洪水猛兽,惟恐避之不及,或“快刀斩乱麻”,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接二连三提问学生,直至得出“正确答案”;或“亲自上阵”,把答案“双手奉上”。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本来就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要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摸清其错误源头,然后对“症”下药,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中,我遇到这样一道应用题:3名工人2小时加工120个零件,某车间12名工人8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大多数学生的算式为120÷3÷2×12×8=1920(个)。有一位学生却列式为:120÷3×8×(12÷3)=1260(个),其他学生异口同声说“不对”。我笑了笑,请这位学生大胆地说出他的想法。他说:“这个车间的人数是条件中人数的(12÷3)倍,前两步表示3名工人8小时加工的零件。”说到这里该同学说:“120÷3”不正确,应改为:120÷2×8×(12÷3)。我表扬了这个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解法。在该同学的启发和影响下,其他同学也不再局限于“常规思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重新思考,列出了120÷3×12×(8÷2),120×(12÷3)×(8÷2)等不同的解法。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所以说,教学中,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要留给学生充分“讲理”的机会,顺应学生的思维,挖掘错误背后的创新因素,让错误也能折射出灿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