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作文之旅二填补课文空白 培养表达能

发布时间: 2018-09-18 10:39:49 作者: rapoo

填补课文空白 培养表达能力

文本给读者留下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空白”,做到空中有虚,虚中含实,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放飞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 巧用课文空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一、出示课题留空白,巧设悬念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思维的窗口。教学时,抓住时机留下空白,拓宽思维。如 我在教语文 A版第十一册22课《 劳山道士》时,让学生读题想象:道士是谁?劳山是人名还是地名?讲道士的什么事? 教学中,我抓住了这个训练点,引而不发,留下空白, 激发兴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几句话。学生想象的翅膀忽然放飞了,他们各书己见,议论纷纷.到底谁说得对,教师话锋一转,大大浓厚了学习氛围。

二、抓住难点留空白,合理说话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内容丰富,有许多课文留有艺术性的空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课文的难点关键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有意识的填空补白,展开合理想象,会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使人物的形象更加完美。如在教语文A版第十一册21课 《蜀鄙之僧》 中“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时,我让学生小组讨论,“贫者一瓶一钵怎么到南海,又怎么回来的?”学生进行合理想象,眼前展现出一幅幅贫者跋山涉水.吃苦耐劳. 饱经风霜的情景。一个个情节生动的小故事从孩子们的嘴里脱口而出,并能跃然纸上。什么贫者在船上一边替人干活,一边赚钱维持生活,或是救了别人,有人答谢送盘缠等。富者“欲买舟而下”都“犹未能也”。通过想象对比,课文中心“有志者事竟成”就水到渠成了,学生也不必死记硬背。

三、利用标点补空白,创新说话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粘连结合,是文章不可缺少的部分。有些课文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如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穷人》一文对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惶恐不安的心理作了细致的描写,连用了七个省略号,实际上留下了七处需要我们仔细体味的空白。教学时,我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诱发学生从人物的行动、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合理、恰当、具体地补填出文中空白处的不同内容,揭示这些空白的蕴含,发掘文章艺术美和人物的内在美。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有的说,桑娜想:丈夫每天早出晚归,五个孩子已经够累了,再加上这两个,他能受得了吗?有的说,桑娜一会儿跑出门去看看丈夫回来了没有,好把事情早点告诉他……通过这一教学实践,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思想感情得到了陶冶,同时也深刻理解了这几个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四、结合课文对话,展开说话

很多课文里有许多精彩的对话。其实人物角色不同,发自内心的语言就不同。我总是会引导孩子站在不同角度去说话。如 :在小学语文A版第十一册17课《夜莺之歌》时,课文里很多对话写得很有趣。“村子里就你一个吗?”中尉盘问他。“怎么就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鹧鸪,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一个!”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答?小男孩听懂了中尉的话吗?他为什么说“乌鸦、麻雀”之类的话?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我肯定实话实说”“小男孩真聪明,糊弄敌人”大家各抒己见。类似的语言文中还有很多如“大家喊野兽来了”“蠢东西”哈哈,中尉自己被人骂“野兽”还说别人“蠢东西”孩子们能举一反三,说得头头是道。

五 .巧用结尾悟空白,补充说话

有些课文的结尾意犹未尽,给学生留下很丰富的想象和空白。对此,我总是有机地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地填补这些空白。如《穷人》一课的结尾“桑娜拉开了帐子”我让学生想象渔夫看见孩子时的表情,他会说什么,会怎样做?那西蒙的两个孩子后来会怎样?围绕这些话题要求学生进行续写,领悟作者留下的空白,激发学生创新,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说出合乎情理的语句,写出条理清楚的文章。

教学的实践证明,巧用课文“空白“,是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读书人网 >四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