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教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自然现象的科普文章,是一篇既有知识的掌握,又有美的感受的一篇好文章。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理解又要抓住朗读训练,让学生了解神奇的自然现象,同时又能有感受到自然的美。在教学完这一课后我的感受很多:
文中富有趣味地展示了水的各种不同状态,让小朋友们去猜想,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所以我在教学中也抓住了这一点。由谜语引入,抓住了雨和水的关系进行深入。又把整篇课文设计为一个大谜语,引起学生探索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学生们认真读,仔细思考,带着任务去读课文。读完课文后,许多同学有了答案,知道“我是水”。
另外抓住重点句子和段落,让学生有感受地朗读,把抽象的说教变成真实的体验。比如在指导朗读“有时候我穿白衣服,有时候我穿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让学生自己感受到云的变化,云的美。我又把云儿说成是爱漂亮的小姑娘,让他们把云儿想像成爱漂亮的小姑娘,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那种美,那种快乐,让他们感受到读这一句时应有的感情。
当然更要注重知识的渗透。说到彩云时我给大家介绍彩霞、朝霞、晚霞。在说到雹子时我给大家介绍雹子的形成。这样学生很感兴趣,又有帮助他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也对新知识产生向往。
当然也存在不足之处,上完课后回过头一想,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拿着书读的机会很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啊。还得让他们多去品读感悟,不能太直接地给了他们答案。也没发挥范读的作用。老师如果能起个示范作用,能让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朗读的方法。也没有设计出很好的随堂练习。整节课老师和学生其乐融融,相互交流,探讨着“我是什么”,学生也很主动。但没有相关练习也是我这一节课的遗憾,总之这节课有收获,但遗憾也不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尽力做好。让遗憾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