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盘点我的2014年之网师学习篇
2013年底,是我再次加入网师半年的日子,我开始书写自己的网师年度叙事。我打开自己的每月叙事,开始回顾自己一年的教育生活,这一年,在教室里做了一些事情,课程上也稳步推进,教室外,组织、主持、参与了一系列的活动,阅读面逐渐拓宽,特别是有意识地读哲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书籍,写作也逐渐坚持。就这样,我流水账般记下了我的2013年。谁想2014年的春节,我却意外地得知我的叙事被评为“2013网师十佳年度叙事”。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当我确定是这是真的之后,我兴奋地几天心都是飘浮在半空之中。
可是当魏老师的点评逐一发出,阅读另外九篇的叙事,我的心开始惶恐,开始惭愧,为自己之前轻浮的心。2014年,如何不重复自己?如何将足够多的精力用于攻尖重大课程甚至融入自己的极大创造?我为此将如何组织自己的学习?思考很久,确定了本学期网师所选课程。课堂是我需要努力的一块,但课堂又是老师的根。于是决定继续选修《文本解读与设计》课程(虽然是初中相关内容),另选《构筑理想课堂》研课课程,从实际课堂入手,与文本解读相互促进。把书架里与课堂相关、文本解读相关的书籍进行规整,在一段时间内,老老实实阅读这些书籍,特别是名家解读的相关著作。在大家抄教案如火如荼的时候,我开始绞尽脑汁解读课文,运用理想课堂框架写教案,三个小时写了一课时,舞步的练习从每节家常课开始。
可是,不到一周我就有些吃不消了。这学期所选两门课,作业密度强度都比较大,文本解读八次,研课八次,两门课作业上交时间相差无几,而完成作业又极伤脑筋,文学素养积淀不够,阅读量又不足,只能搜查更多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解读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网上查阅资料数十万字,阅读相关书籍,每日纠缠于诗句间。凌晨三点醒后便无睡意,继续做作业,但仍对自己的解读颇为不满。没料到,组长公布了第一次《文本解读与设计》作业优秀名单,我竟然也在其中,第一次知道优秀的感觉是啥,竟然兴奋地一天都如云里雾里。直至第八次作业结束,这学期的课程也告一段落,八次作业全部上交,并得到了四次优秀,四次合格,的确进步了一些。
但是,研课走得却亦步亦趋。远觑研课这门课很久,未加入网师时,就读了干老师的两本书,之前曾经在研修群里听六等星老师讲童话单元研课,仅仅确定教学目标一项,就知道自己差的不是一般的远。把自己很用心设置的预习题给杏坛老师看,心里忐忑。好久,杏坛老师发来一句“慢慢来吧”。意料之中。但我又是极为倔强的。我是不会退缩的。慢慢来,如杏坛老师所说,研课更需要综合素养。知道自己缺失的是什么,就更应该付出汗水,除了勤奋,也需要思考。
从这学期开始,研课的八次学习由之前的研课,改为四次课例研读和四次研课,第一次作业是研读干老师的课例《落花生》。意料之中,第一次研读案例的作业不过关。原因并不在作业格式,而在于内容。态度虽然算得上认真,通过听讲,发觉自己对框架并没真正理解,更谈不上框架思想的运用。开始准备第二次研课作业,心想先从最基本的入手吧,老老实实读文本,读教材,不急着去设计,努力做到能够准确把握一节课的核心目标,并为此目标设置有效的预习作业。
不轻言放弃。第二次作业是研课《威尼斯的小艇》。一上午没课,专心静坐素读《威尼斯的小艇》,在教案本上用框架备课,批注完了课文。上次的作业不过关,通过听课知道了问题所在,这次便从文本解读上下功夫,其他流程设计之类的一概不去想,相关课例也先不去看,只按照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去解读,很快便与文本合二为一,沉浸在小艇所串接的威尼斯的风情之中,感受着威尼斯人的生活品质与城市气息。之后的核心目标确定,预习作业的设置,似乎是水到渠成。之后,修改调整N遍,基本上完成了第二次研课作业。为了方便整理课堂实录,也为了督促自己注意课堂上的一些细节,上全员优质课时,我还是把学校的录像机给架了起来,课上完后,得到校长一句褒奖:较之前课堂毛病,改了不少,能够知错就改,进步在望啊!终于等到第二次研课作业公布,结果是良好,我不能淡定,在朋友面前炫耀起来。这次作业,没有上网搜查任何资料,从文本解读的课文批注,到教学设计,到ppt的制作 ,到上课,还把录像机架到教室,下了极大的功夫。但是听课之后,又发现问题很多,预习题不够简练,不够准确,设计不能针对核心目标依次展开,没有深度拓展,只是完成了表面上的教学任务。虽说批注很详细,但仍未挖掘出文本的价值,课堂显得肤浅没有挑战性。反而觉得自己这个良好的等级也是得之有愧了。
一入侯门深似海,慢慢浸润,慢慢修炼,慢慢来,不急,不能急。我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
上次过关的兴奋劲未下,又一盆冷水被泼在头上——第三次作业研课《小露珠》又不过关,也因为忙其他的事情耽误了听课,只好看研科记录学习,寻找自己的问题所在,问题还是出在没有对案例进行细阅读深思考。但文本解读程乃珊《吾家有女初长成》却再次得到优秀等级,根据自己的理解素读文本,在评课一题中,也深觉半学期以来的研课对自己有着莫大的帮助。
到了第四次《我爱故乡的杨梅》研课,因为一些原因,作业没交课堂叙事,及格等级。正因为没有课堂实践,所以在听课过程中一直走不出自己文本解读的思维框架,很固执地走在自己的思路中。杏坛老师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些,课后一个“陷阱”问题,让我一下子陷入,三言两语间惊醒梦中人。一是文本解读不能等同与教材解读,二是忽略了讲授的对象,三是机械地理解了课堂的第三重境界。这也足说明了自己研读框架不够深入,研课有纸上谈兵之嫌。如此看来,这次作业及格等级也是组长照顾我了。感谢杏坛老师点拨,感谢研课,让我思考,让我进步。
第五次研课《草船借箭》,研读干国祥老师和王崧舟老师的课例,作业再次不过关,已经是第三次研读课例的作业了,原因在哪里?我想估计是没找到研读的法门,或者说实践太少,不会看课。阅读研课记录,发觉六等星老师指出的作业问题,自己具备了大半。研读课例,不能把握一节课的核心目标,没能细致梳理,以看到背后的设计理念。分析陷入非此即彼的状态,理解片面。学习是一个爬坡的过程,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有勇气面对不足,有力量来弥补不足,才是真正的学习。
亦步亦趋,网师语文第六次研课《临死前的严监生》,作业等级合格。在班上实践后,感觉自己问题有两块,一是文本解读主观性太强,没有查找相关资料,造成细节上的解读错误。二是课显得散,没有围绕主线,逐步深入,或拓宽。听课后,再次改进,正好要上学校示范课,我再次讲《临死前的严监生》。教研会上,评我讲的示范课《临死前的严监生》,老师们一改往日的敷衍了事,对照课堂的很多细节谈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我说:“对课堂,我一直是不自信的,但我愿意面对自己的不足,付出高于他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一学期来,参与网师研课,虽然走得很艰难,但也有所获。我资质不高,老师们若有心钻研,定会比我做很更好。”
上半年的网师学习,选修两门课,共十六次作业,全部上交。有些吃不消,但有着一种倔强的执着,最重要的是心无旁骛。在我的心里,网师学习是心底的一种渴求,觉得自己无知与浅薄,因而要去补充,永远用一颗谦卑的心朝向伟大的知识。然而,下学期开始,众多的杂乱的事情铺天盖地砸来,砸乱了我的生活节奏。选的课没有变,但是却因为心不能静,不会就重避轻地安排时间,一切都显得无序,更让我不能面对的是,身体健康也出了问题,不敢大意,慢慢调节,不敢把自己逼得太紧。再加上文本解读是小古文课程系列,自己古文功底的薄弱,同时《庄子》等经典的研读不到位,解读变得异常吃力,最终也没能达到作业的最低底线。虽很是遗憾,但也有所悟。做事情还是需要多些从容,刻意或者急功近利都不可,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什么都不能一蹴而就。
新学期开学后,县里下发文件要进行课堂改革,必须拿出自己学校的课改方案,也就是一种课堂模式。校长让我们几个教研组长到县里的一所中学学习人家的导学案的上课方式。提起模式,我心里反感的紧,什么杜郎口,什么衡水,到最后只是表面上的热闹,并不能够使得学生学习的本质得到改变。过去听课后,觉得中学和小学的性质并不同,人家的模式也不能死搬到自己的课堂。经过谨慎考虑,我给校长建议,学习别人的模式,不如从根部入手,提升老师的专业素养入手,培养老师的文本解读能力,训练学生训练有素的素养,尝试运用新教育理想课堂的框架,放弃漫步,练习舞步。校长让我列个方案出来,于是我精心做了ppt,在学校例会上为全校老师讲述新教育理想课堂框架,并根据自己的网师研课的事例进行说明讲述,老师们也觉得与其学习人家的表面模式,还不如真正地对课堂做些研究。校长听了我的讲述,也觉得很好,于是便决定尝试来做。
我知道这样做是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边在网师里学习研课,边和老师做探讨。先从三类目标和预习题做起,进行有效框架的训练。但是精力不足,研课作业交了半数,但是态度还是极其认真。我只希望自己可以慢慢地提升,慢慢地浸润。
和杏坛老师偶尔的交流,也让我对构筑理想课堂有了更深的认识。在11月份,我和校长去日照参加了“构筑理想课堂”的高峰论坛,也受益颇多,在研课的时候,就和杏坛老师聊起了课堂的话题。我说我这次收获最大的是中外专家对课堂的理论研究思考。从国外的个性化学习、翻转课堂以及建构主义法中,可以感受到国外的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尽可能的给学生以自由自主学习的空间。国内陈大伟教授的观课议课,也比较理性的告诉我们如何去看一节课,听课与上课者该以什么样的姿态,侧重点在于文本,在与学生的学习状态,而不是老师的表现。还有分论坛刘恩樵老师对理想课堂的哲学思考,也从高度上让我对理想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朱永新教授对理想课堂的重新梳理,我结合平时的研课学习也体悟了很多。但是从展示课来看,听了两节语文课,以平时积累的研课经验来观课,还是有很大的努力空间的。仅从第一重境界来看,似乎都很难,更别说发掘知识的内在的伟大魅力,找不到干老师课堂的感觉。一直感慨语文课要上课,语文老师的素养真的很重要,做语文老师好难啊。
杏坛老师那些日子在杭州听课,说在理论方面的冲击不是很大,但在操作层面上,看到了很多有实用价值的操作技巧,这些名师首先就是在第一重境界上真的抓得很实,小到一个字该怎样写都指导得非常清楚,但在文化层面还是不够深刻。这就启示我们课堂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能因为达不到某种高度,就自动放弃这种追求,这就无异是自废武功,自我阉割。在教材解读或者目标设定上不能降低要求,否则就有可能是在讲错误的知识。所以我们常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课堂是一个教师的根,根不牢固,很多东西都不会长久。虽然这一年的网师学习起起落落,但走过的路终究会留些印迹,或深或浅,生命都已在变化,自己也不再是一年前的那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