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让我沉醉于入迷的山水园林和文化;故宫让我惊讶于它的气魄与恢弘。走进北大,使我更有对未来的憧憬与希冀,也是北大激励了我。
我们来了两次,第一次有些晚,人已排太多,第二次我们一大早就来了,排了一个小时的队才从东侧门进去。迈进北大,我们看到了一些学生匆匆忙忙地赶路,我们怎么揣测也想不出来他们要干什么。北大里树木繁多,园圃中的,建筑旁的,湖边的,使北大看起来更像一个占地庞大的文化公园。
我们先来到了老生物楼,门开着,游人可以进入参观,里面一个玻璃橱窗,里面摆满了各种奖杯,奖状与精美的证书。这些都是北大学子与教授们的奋斗结晶。我们因为时间有限,所以看完后径直向前走了,我们经过了文史楼和哲学楼,路上才知道为什么放假期间,有那么多学生还在学校,现在是毕业季:穿黑色学士服的本科生,穿蓝色硕士服研究生,穿红黑相间博士服博士生。都纷纷在图书馆前照相留念,图书馆位于北大中心,百年的历史,毛泽东、李大钊等伟人都在此工作过。整座建筑如同一座大殿,巍峨壮观,新图书馆只是形状吸收了现代的文化,呈内凹外凸形蓝窗白柱,门如同一条飘带柔软摆动,走进去是圆拱形的,遮住了强烈的阳光。只是屋顶是深邃的灰瓦砌成的飞檐高脊的样式。使整个建筑中西合璧,毫无违和之感。这里藏书超过了650万册,阅览室座位4000多个。除了建筑的高大和藏书量之多使我惊讶,更使我震撼的是北大的学生,哪些学生刚换下学服,便走进了图书馆。一刹那,我终于明白了北大给社会输送的精英为什么那么顶尖,北大有名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北大的学子在这里学到了勤奋,“成事在勤,谋事忌惰。”人能掌握的只有现在。在骄阳似火的夏季,他们仍能够被书吸引,如痴如醉。创造任何的成绩都需勤奋,它是通往荣誉圣殿的必经之路。因为“辛勤的蜜蜂它是没有时间悲哀的”。也是这里曾育出那么多伟人之处。
我们参观了图书馆,感受到那条幅上的:“愿以年少济沧海,不枉燕园几度春”的意思。这时已近正午,人们在忙着找避暑纳凉之地,而我们却一直锲而不舍地向未名湖进军,横穿了地学楼,过了一片低丘林地,在苍翠树木遮掩下的未名湖展现出来,一望无际的湖水,旁边是树木下荫凉的小路,来这里观赏的人络绎不绝,此地荷塘遍布,娇艳的荷花亭亭玉立,毫无瑕疵。正值夏季,风光璇旎,绿柳拂地,红荷映天,湖光潋滟,蝉鸣树巅。让人不由心旷神怡。樊启航突然指向远处一座塔,那应该是博雅塔。我们在未名湖畔能清晰看到层层叠叠尖顶高耸的塔,那是1924年北大的供水塔。这里的莘莘学子远抱高塔之灵气,近染湖荷之秀美,人杰地灵,能不出优秀的精英吗?
我们经过四斋两楼,来到幽静的鸣鹤园,绕过了勺海。也见到了李大钊塑像,了解了他的生平,鞠躬凭吊。见到了本是圆明园内的翻尾石鱼。从东门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北大燕园。某一天我也会成为这里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