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挨打”与生命经验
有人想要车,有人想要房,有人想要玩具,有人想要零食……可是竟然有“想要挨打”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请跟随我们的“家长亲子课堂”的脚步,一同分享阅读带来的快乐吧!
讲故事前,皮特的姑姑问孩子们:“你们挨过打吗?请挨过打的同学举起手来?”之后,她追问学生,“谁打你了?为什么?”指名学生回答后,她又问:“挨打的滋味好受吗?谁想要挨打,请站起来?”孩子们头都摇得像个拨浪鼓。随后揭示课题:有一只小熊猫“想挨打”,请跟随我一同走进法国作家马丁尼勒革航写的、比利时的南希德尔沃插图的故事《噼里啪啦打屁股》。(评:这谈话导入,既拉近了主讲皮特姑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对所讲的故事内容也是个铺垫。)
故事讲的是:森林里的动物小熊猫可可,在放学的途中,看到小松鼠的屁股被松鼠爸爸打得红彤彤的,而且他想到自己所有的朋友都挨过打,只有他一次也没有,很是羡慕朋友,就连做梦也想着挨打后屁股肿得跟小面包似的呢!
放学回到家,他就琢磨着怎样才能挨打——干坏事。于是,他一下子喝光了家里所有的糖水竹子,弄得满地黏糊糊的,满地都是碎罐子。即便这样,爸爸妈妈也没有打可可。
可可想让猫头鹰老师打自己的屁股,谁知慈祥的老师只亲吻了他的脸颊。
星期天,可可去看鹿叔叔。鹿叔叔只是逗着可可玩,根本不满足可可的要求,以为他舍不得打可可的屁股。
又一个星期六,可可要去参加小河狸的生日聚会,他着急刚蹦到圆木小桥上,小桥就断成了两截,可可一下子栽进了水里。脾气暴躁的河狸叔叔立刻蹦了起来,还一边跑,一边嚷嚷。到了可可身旁,他的大尾巴啪啪地打中了可可的屁股,可可疼得直唉哟。自此以后,可可再也不想挨打了。
故事很是简单,皮特的姑姑掌控课堂的能力很强,加之她声音的甜美以及注意与学生互动,那课堂气氛很是和谐、融洽。
皮特姑姑对故事的主旨把握得好。如,爸妈打孩子,心头虽然不是滋味,但是那是父母的爱。可可想挨打,那是在寻找生命经验呢!
分享这个故事之后,我首先想到的是:尝试之后,才知行不行。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去发现、去感知、去体验、去累积、去修正、去完善的过程。记得,二十多年前的一天,我一个朋友的四岁多的孩子,见到橘子后抓起来就咬(由于生活困难,以前从没有吃过橘子),“苦!涩!”他随手就把橘子扔在了地上。从此,这个孩子再也不说让家长买橘子吃了。
其次,我想到的是:“只有行动,才能有收获。”即“心动不如行动。”也就是说,光靠空想是不行的,要付诸于行动。我们在路上,目的地还会远吗?如,这学期期末复习阶段,我们班马珍妮的右手的小拇指骨折了,整个右手都打了石膏。马珍妮不想整天独自呆在家里,想天天和同学们在一起——上学。我向她的家长提起了我以前的一位学生,右手骨折后,左手不但学会了写字,而且有时甚至比右手写得还工整、好看呢!于是,马珍妮每天上学,都与正常的同学们一样进行复习——听写生字词、抄写合适的词语……从没搞过特殊。这马珍妮是真的能干,用左手写字的速度越来越快,书写得越来越工整。
再次,我想到的是:“不养儿不知报母恩。”也就是说,只有当了父母,体会到了养育孩子的不容易后,才能感知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父母把孩子养大的过程中,要吃许多苦,流很多汗,花许许多多的心思,下很多很多的工夫……自己健健康康地长大,多亏了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为此,在接受父母爱的同时,也要学会回报父母的爱。
最后,我还想到的是:“失败是成功之母”以及“吃一堑,长一智。”如,前苏联撤走专家以后,我们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而是独自摸索着造汽车、研究武器弹药,最终遇到了庆典——氢弹、原子弹爆炸成功以及后来的卫星上天、实现飞天梦等。又如,小孩子只有尝了辣椒是辣的,以后他才不会看到别人吃就伸手或者张口去要。只有看到小刀把手割破皮后流出了血,才知道不能随意乱动刀子等等。
总之,孩子是在一天天的不断尝试中成长的,是在一天天不断体验中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