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课堂上的“不确定”作文

发布时间: 2018-09-29 10:39:02 作者: rapoo

课堂上的“不确定”

——《桃花心木》教后感

我们学习了林清玄的文章《桃花心木》,在变换了各种形式的朗读之后,我们进入了每一课必备的环节——自主提问。每个孩子阅读能力不同,理解力也不一样,针对课文内容,我都让他们谈自己的见解或提出心中的疑惑。在学习这篇课文时,竟然有很多让我始料未及的“小意外”,“小惊喜”。

“不确定”因素一:思维的碰撞

提问环节,勤学好问的王卫天说:“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写到,‘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后面又写到,‘又是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这不是矛盾吗?常来和十几天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听了王卫天的提问,教室变得异常安静,孩子们陷入了沉思……我也是想不明白。最后依然是沉默,大家都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包括我。最后还是我打破了教室的沉寂,说:“常来说明种树人对桃花心木非常关心,但是‘常来浇水’的确和‘十几天才来一次’矛盾,我们试着来给大作家改改文章吧。”接着孩子们都七嘴八舌,有的说:“种下树苗以后,他会来浇水。”

有的说:“种下树苗以后,他不定时地来浇水”

……

我说:“那样不太能表现种树人对树苗的关心,我们可不可以改成‘树苗种下以后,他经常来看看。’呢?”孩子们一致点头同意。

爱动脑筋的孙博言又提出一个问题:文章的第八自然段和第九自然段完全合并为一段,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分成两段呢?(第八段的内容是:我起先以为他太懒,又是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第九段的内容是: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听到这个问题,我不得不佩服孩子们阅读的精细,思考的深入!又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孙博言说:“这可能是作者起先误会,经过作者深思熟虑之后,作者才写出来的。”接着我又认真读了课文,第十自然段是“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为什么就没有分成两段呢?我也不是很理解。

针对这两个问题,由于我的理解能力有限,我不好给孩子们解释。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看看使我们的理解有偏颇,还是作者真的用词不太恰当。敬请大家赐教!

“不确定”因素二:心海的激荡

文章十四自然段是作者的感悟,其中“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联系生活实际,你能想到哪些“不确定”?第一个问题孩子们轻而易举地回答出来了,说是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或者一些突发事件。但是第二个问题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孩子们又陷入了沉默。

而后,赵子涵说:“上体育课的时候,不小心磕住了。”她的话音还没落,就听见有的孩子在笑,显然孩子们对她这种回答感到有点“小儿科”。一会儿,段晓雨又说:“,我考试考的分数很少。”渐渐的,孩子们的思路有点打开了,我继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你感觉有什么样的“不确定”因素。只见,张晓晴举起了手,她说:“我爸爸 、妈妈经常在外地工作,一走就是几个月,我在家和哥哥、奶奶生活,我很想念他们。”说着,孩子的眼圈红了。教室里顿时变得十分安静,孩子们的小脸个个表情严肃。我走到晓晴身边,轻轻地抚摸着她的头说:“孩子,正是因为爸爸妈妈经常不在家,你才变得这样坚强,同时你的独立自主的能力也很强,这不正得益于你长期的锻炼吗?相信你会像桃花心木一样,长成茁壮的参天大树。”晓晴眼眶中含着泪,微笑着坐下了。

短暂的沉默之后,我看到调皮可爱的牛牛不像往日一样把手举得高高的,而是静静地把胳膊肘放在桌子上,一脸的严肃。看到他的异样,我想他一定有话要说。于是我让牛牛站起来说说自己的感受。牛牛一反常态,我很少见到他这个样子,他用低沉的声音说:“我生活中的不确定就是可恶的病魔把我爷爷的生命夺走了,我再也见不到他了。”说着说着,牛牛泪流满面,悄悄地低下头。看到孩子这样的动情、伤心,我也不禁一阵心酸。这就是孩子的理解,也是他心中的伤痛,说明他真的理解了什么是生活中的“不确定”。看着孩子这么伤心,我也轻轻地走到他跟前:“孩子,任老师理解你的心情,爷爷虽然走了,但是我相信刚才你说的话他一定能听见,我感动于你的一片孝心。你现在不能孝顺他了,但是你可以把你的爱和感恩给予自己的奶奶,孝顺自己的父母。孩子,擦干眼泪,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吧!”

在教学中,备课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是教师圆满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备课时,我尽量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然而今天发生的这些“不确定”还是给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惊喜。我想,孩子们一定是把文章读到心里了,他们用心去思考了,这才是真正的阅读。

面对课堂上的种种“不确定”,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惊喜和感动。课堂就应该是文本和学生心灵碰撞的地方,就应该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得到延伸,让他们的心智在课堂上的到培育。

读书人网 >二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