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种子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来到子路小学参加“子路论坛”。感谢魏校长
去年,作为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我有幸在市七中聆听了
通过阅读大量的绘本,我对绘本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逐渐摆脱了以往对绘本的偏见。从《质疑〈一本童书的力量〉》,到《从今天“爱”上图画书》,《将绘本进行到底》,直到现在的《无限相信童书的力量》,我的思想观念逐步发生着变化。上半年,我曾经就绘本阅读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小绘本,大读物——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绘本阅读的价值和导读》,以此文章为蓝本,与在座的各位老师交流一下绘本阅读的心得,有不妥的地方,请大家多批评指正!
一、绘本的概念
要想说清绘本的价值,首先要弄清一个概念,“什么是绘本?”绘本是个外来词。绘本,欧美称之为picture books,直译为“图画书”。日本译为“绘本”,“绘”字含有绘声绘色、绘图绘影的生动,也包含一个展现过程,即由小及大,由远及近的过程意味。因此,称之为“绘本”,确实是传神的译笔。
我国大陆地区的绘本研究与教学起步较晚。在国外,绘本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发达国家儿童首选的读物。这种书籍的形式,是在人类对童年这种生命状态的认识更透彻以后诞生出来的。国际公认绘本是最适合幼儿与小学低年级孩子阅读的图书,绘本阅读应该是儿童阅读经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绘本研究成果十分丰富,绘本作品无论是翻译出版的,还是本土创作的,种类数量相当繁多;而对绘本研究的理论成果也颇丰,比如日本绘本研究专家松居直的《我的图画书论》,他与人合著的《绘本之力》,台湾则相继出版了《图画书与语文教学》、《打开绘本学语文》等著作。大陆地区研究绘本的第一本专著是在2006年出版的彭懿编著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再一本就是2007年出版的余耀编著的《由图画书爱上阅读》。而我最近刚阅读完
正是因为绘本的研究教学成果不多,普及宣传的力度也不够,再加上绘本的价格都比较昂贵,所以我国大陆地区的
1、凡是有图画的书就是绘本
这可以说是对绘本的一个最大的误解。判断一本有图的书是不是图画书,
(1)图画书不是漫画。《七龙珠》《老夫子》《乌龙院》这样的漫画,被许多家长、老师称其为“印刷垃圾”,他们虽然以画为主,但画面小,故事情节较为低俗。即使是朱德庸的四格漫画,如《涩女郎》等也不是图画书。许多人误解图画书,也是因这些漫画而起。
(2)图画书不是动画片的纸质版。《哪吒传奇》《虹猫蓝兔七侠传》《福娃奥运总动员》《奥特曼》《机器猫》……都不是图画书。
(3)图画书不是小人书,也不是连环画。我们小时候都有读连环画、小人书的经历,那些黑白线条的小人书陪伴我们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代。
(4)图画书不是有大幅彩色插图的书。有的书虽然有大幅彩插,但图为辅,文为主,也不是图画书。
(5)图画书是画报吗?不是。是美术图片欣赏吗?更不是。图画书,就是图画书。它不是“图+文”,而是“图×文”,图画讲述了文字有时都无法表达的意思。
2、绘本只适合低幼儿童阅读
我们知道,给儿童提供读物是要分年龄段来推荐的,一般来说,绘本经常推荐给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儿童阅读,因此,绘本有“第一童书”的美称。但图画书不仅是专给儿童阅读的,也不仅仅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哲学,它适合所有年龄的人(0—99岁),适合所有学习层次的人(从幼儿园到研究生)。比如,经典绘本《爱心树》,不同年龄的人读到它的感受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读到它,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不认识它,是因为我们智慧的不足;未感受过它,是因为我们的经历不够。在没有认认真真地通读上至少10本经典图画书之前,任何关于绘本的见解都可能是无知、存在偏见的。儿童心理学家陈鹏对绘本(图画书)的评价相当精辟:
当孩子读第一遍时,会享受一个有趣的故事;
当孩子读第二遍时,会懂得一种认知的方法;
当孩子读第三遍时,会学会一些有用的知识;
当孩子读第四遍时,会完成一样动手的作品;
当孩子读第五遍时,会掌握一项思考的窍门;
当孩子读第六遍时,会了解一类生活的情趣;
当孩子读第七遍时,会体验一次好玩的游戏;
当孩子读第八遍时,会想象一幅美丽的画卷
……
3、绘本会限制孩子的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无论是家长,还是部分老师,经常会把阅读赋予更多的附加值: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为写作提供新鲜的素材和灵感……这样的说法没有错,但只这样看待阅读的价值,动机太功利,境界也太低了。对一切人来说,能否在阅读中感受到乐趣比能否拥有读写能力更为重要。
看云说:“既然我们从不担忧音乐、电影、美术、舞蹈会阻碍了孩子的读写能力的提高。我们为什么要担忧绘本会影响儿童语言的发展呢?最好把绘本当做和音乐、电影、美术、舞蹈一样的美好事物对待。如果说绘本和那些事物还有差别,那就是:绘本是书,绘本大多是在讲故事,那么,比其他艺术形式,绘本更能帮助孩子亲近阅读、亲近母语。对于那些“因为绘本”而疏远“大书”的孩子而言,若无绘本,也许他们一辈子都不会看书呢。我们不仅不该把绘本和字书对立起来,而且不能把绘本看作越早超越越好的过渡阶段。重要的是孩子由中获得的幸福感,由中获得的认识自己及他人的能力——其次还有对于图书、对于阅读的亲切感。”
二、绘本对儿童智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价值
由于字数限制,此处内容省略,感兴趣的朋友,请阅读《无限相信童书的力量(2)——静悄悄、童心论“绘本”
》一文。http://blog.xxt.net.cn/showSingleArticle.action?artId=421901
三、绘本的导读
图画书是很容易被浅趣化的一种课外读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上海
“每一本优秀的图画书都是有高度的。当我们读出这个高度时,我们便给自己盖了一条毯子。有些图画书没有一个字,但你有一双好的眼睛,照样可以读到很多问题。所谓读图影响想象力的说话是无稽的。有一本图画书叫《流浪狗》,讲的是一个被抛弃的狗的故事。这本书的作者写作的目的不只是为儿童。一条狗被主人从一辆飞速驶去的车上抛出去,抛成一个很残酷的弧度。一条被抛弃的狗,因为忠诚,脚还没有站稳,眼睛开始寻找主人的去向,一秒钟也没有停留,又跟着车跑去,他不知道为什么会被抛弃。这是一种现代的抛弃,不是古代的,古代的抛弃是缠绵的。他拼命地跑,直到终于追不上那辆车。他开始等待,这个等待需要多少时间?每一次当一辆车开过来的时候,他都充满希望,但是每一次的惊喜都没有出现。多少个日子就这样过去,这条狗去流浪,流浪到草原沙漠,但他忘不了主人,于是回来继续等待。最后他和一个流浪的孩子相遇。于是这两个没有人要的生命拥抱在了一起。狗用天真稚气闻着小孩身上的气味,于是他们俩拥抱在了一起。一条狗只是一个象征,在这个世界上,被抛弃的东西很多,但还有很多东西没有被抛弃,这是阅读的高度。这里有爱,有责任。这不仅关系到一条狗,还关系到一个家庭。有高度的阅读有着丰富的内容。这本童话书其实要表达的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无情和遗忘。”
我十分欣赏
(一)导读前的阅读期待
嘘,讲故事啦!利用孩子爱听故事的心理,每次导读绘本之前,我都要求孩子安静坐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听故事。
从封面猜故事。无论什么书,封面都是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而在阅读前让孩子对故事进行猜测会激起孩子强烈的阅读欲望。《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本书的封面上画有一大一小两只兔子,小兔子抓住大兔子的耳朵,仿佛在说些什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孩子看图,猜猜他们对话的内容,从而引出故事的题目——猜猜我有多爱你。
先讲故事后读书。有的绘本的故事本身就十分精彩,因此,我经常拿来“一书两读”,先给孩子们讲故事,于是,孩子们就特别期盼能读到这本图画书。
(二)导读中的深入引导
注重孩子的参与。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应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感受,教师不要把故事情节一股脑儿全盘托出,要积极鼓励孩子边读边猜想后面将要发生的事,鼓励他们将自己比拟成故事中的角色让孩子也自然地融入到故事中去;鼓励他们参与到编写故事中,想出与作者不同的更有意思的情节或续编结尾。比如,指导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时,教师可以让孩子也来猜猜看,大兔子听到小兔子说自己对妈妈的爱有自己张开的手那么大,有自己跳得那么高时,兔妈妈会怎么回答;在读完故事后问问孩子,要是你,你想对谁说“猜猜我有多爱你”?你会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他的爱呢?通过角色替换,孩子很自然地以主人公的身份进入故事,感受故事,思考故事。
积极联系实际。前一段,我在班里给孩子们读《小老鼠和大老虎》,从书中的两个角色——小老鼠和大老虎,谈到了同伴间的交往问题。比如如何建立友谊,如何解决矛盾等并请孩子们指出他们身边的“小老鼠”和“大老虎”。这样,在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与小伙伴相处。同样,我给女儿也读了这本书。一天接女儿从幼儿园回家,女儿指着一个女孩说:“爸爸,我不跟她做朋友了!”经了解,原来是这个女孩把我女儿刚做好的红旗撕掉了。女儿刚说的那句话是学“小老鼠”说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女儿已经从这本书中受到影响了。因为原来面对类似情况,我女儿会显得手足无措,不知道应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怒。
教师要表演着“读”书。考虑到绘本价格较高,普及有限,教师可以翻拍书中的图片,制作成幻灯片和孩子们一起来阅读。当孩子欣赏画面时,教师投入感情地朗读故事,并加上动作、神态辅助语言来“演”故事,用生动、夸张的手法来呈现故事,有时还可以用故意犯错来培养孩子读图的敏感度。教师在引导孩子阅读正文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急着说教,也不能不断地提问、说明,犹如应试教育一般,应该把看书、思考的空间留给孩子,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品味故事,让他们的体验和感受经过时间沉淀,再慢慢地转化为自己知识和智能。比如,我在导读《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时,扮演小鼹鼠,一会掐腰怒喝,一会仰头质问,一会掩鼻逃走……我还经常走到学生当中,指着他们的鼻子问:“是你嗯嗯在我的头上吗?”孩子们会很知趣地说:“不是我,我的嗯嗯是这样的……”
(三)导读后的思维拓展
并未结束的封底。合上一本绘本时,绘本的故事就已经讲完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比如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的绘本《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的封底,就没有重复书里的故事,而是把故事的结尾延续到了封底上。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小女孩第一次上街去买牛奶的经历:躲闪自行车、摔破了膝盖……故事的结尾,是小女孩的妈妈等在巷子口,然后和她一起朝家里走去的背影。小女孩回到家里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仿佛为了回应读者的期待,画家林明子在封底上又添上了一幅温馨的画面:小女孩和婴儿在喝她新买来的牛奶,她的一条腿搁在妈妈的腿上,两个膝盖上都贴上了创口贴……可以说,作者一直把这个故事讲到了封底上。《蚯蚓日记》的封底粗看和封面没什么两样,可仔细一看,只见绘本的主人公小蚯蚓写的日记本上多了这么一句话——“我有一种被偷看的感觉”,让人不禁哑然失笑!孩子们和绘本中的小蚯蚓的距离更近了,通过画面,读者和文本又进行了一次对话。
可能会被你忽略的环衬和扉页。环衬是封面与书芯之间的一张衬纸,也叫“蝴蝶页”。很多绘本的环衬上也画有图画,不过你可千万不要以为它们仅仅是起装饰作用的图案而马上一翻而过,实际上,绘本的环衬不但与正文的故事息息相关,有时还会提升主题。当你读完《爷爷一定有办法》之后,你会发现原来环衬上的那片蓝色星空竟然是约瑟的小毯子。
扉页就是环衬之后、书芯之前的一页,上面一般写着书名和作者的名字。扉页不仅仅只是通向正文故事的一扇门,不仅仅是告诉你谁是故事的主人公,它有时还会讲故事。读完《母鸡萝丝去散步》,我们发现原来它的环衬上是母鸡萝丝散步的地图。看着这幅地图,我们不由得又能回忆起那些可爱的情节来。
开展拓展延伸活动。结合阅读内容开展拓展延伸活动,可以为父母读故事、讲故事,可以和同学一起演故事、画故事、续编故事,可以在扉页处写前言。比如读《泰迪熊搬家记》,可以学画地图;读《别再亲来亲去》,可以续写故事;读《鳄鱼怕怕牙医怕怕》,可以表演故事;读《可爱的鼠小弟》系列,可以直接在绘本的留白处写写画画;读《嘟嘟与巴豆》,可以学习写信,介绍各地风土人情……著名特级教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的绘本阅读是相当有价值的,儿童在阅读经典绘本的过程中,发展了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为孩子一生的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扬起了想象的风帆。当然,在适当的时候,我们要把孩子引到“纯字书”的白纸黑字的素净的阅读中去。还是看云说得好:“我不知道我的学生是哪一种人,我不知道适合孩子的是哪一扇门,怎么办呢?给他大量的好绘本,给他大量的好小说——作为语文教师,尽我所知所能,把所有通往幸福和快乐的大门都朝孩子打开!……”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们就在孩子们或者听你讲述的人的心中播下了一粒幸福的种子!就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