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玄奘的研究报告
一、研究目的
这一段时间我读了《西游记》原著,母亲告诉我,在现实生活中,真是有玄奘这个人,他不仅真的去印度取经了,而且是孤身一人。我开始对玄奘产生了好奇,为此参照其他书籍对玄奘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了解真实的玄奘西行目的和西行过程的艰难。
2、上网观看关于玄奘西行的记录片,了解玄奘。
3、与父母交流,讨论《西游记》原著中与真实的玄奘的特点。
三、研究内容
玄奘(600-664年),原名陈,洛阳人,唐代高僧,通称三藏法师,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翻译家、旅行家、外交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13岁出家,629年从长安西游,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印度,取回真经,645年回到长安,带回经书657部,十年间与弟子共译出75部1335卷,还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四、研究收获
1、《西游记》里玄奘和真实的玄奘相同点
两个玄奘一样姓陈,都去印度取经,都带回了许多部佛经。小说中的玄奘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真玄奘经历的是严酷的自然环境。他们意志都十分坚定,从来没想过放弃,都十分的善良,乐于助人。两个人都十分的聪明,记忆力很强。一学就会,一点就通,这说明了吴承恩写《西游记》还是有历史原型的。
2、两个玄奘的性格和能力的不同点
《西游记》中的玄奘胆小怕事,一听有妖魔就吓的魂飞魄散,取得真经全靠他的几个徒弟,还因为太“死板”老是冤枉徒弟。
真实的玄奘却十分厉害。他孤身一人去取经,在沙漠中没有水喝的情况下顶了四五天,达到了生理的极限,都不放弃。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于度外,不管路途多么艰难,谁劝说也丝毫不动摇,玄奘在取经过程中九死一生,且能够化敌为友,可想而知这个人有多么的厉害。
3、能够放弃荣誉
在到达印度烂陀寺后,获得了印度本国僧人都得不到的无上荣誉和尊敬。大家劝玄奘就留在那里,可玄奘却放弃了一切荣誉,要返回故乡。要知道,去印度的过程已十分危险,能够生存下来已经万分幸运。这也就意味着返回祖国时要把原来的路再走一次。一但出了意外,玄奘十几年的努力就功亏一篑,名誉自然也就没有了。玄奘的这种精神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
4、一名伟大的学者
玄奘在返回大唐时,带回了几百部佛经。这几百部佛经还是用印度文写的,所以读起来十分困难。玄奘决定翻译这些佛经。他呕心沥血,经过十九年的时间,才译完了几部佛经。
五、研究感悟
这次研究,让我重新认识了玄奘这个人。《西游记》里的唐僧老实木讷,权高无能的形象,既无长者之风,又无长者之才,实在令人不悦。
可真实的玄奘是十分励志,独自一人冒着生命危险,独闯玉门关。在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更无水草的荒漠中独自行走。一路上强盗横生,可是他却能化敌为友。在天竺国,异教徒的多次挑衅,破小乘论而化险为夷。真可谓逢凶化吉,九死一生。
历经千辛万苦,玄奘来到了烂陀寺,后又去了曲女城在无遮大会赢得辩论后,玄奘东归,带回了几百部佛经。这个历程是十分艰难的。《西游记》里主要靠三个徒弟,现实生活中的玄奘却孤身一人。他聪明,机智,顽强,坚韧,他勤勉、刻苦、勇敢、豁达,是一个十分优秀、伟大的人。玄奘这种执着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六、附研究资料
《西游记》 吴承恩 延边人民出版社
《玄奘西行记》 李争平 中国电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