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高尚的儿子和不讲诚信的妈妈一起回家吧。”面带笑容的孩子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从白吉馍店里跑出来对妈妈挥挥手。
为什么孩子品德高尚,妈妈不讲诚信的呢?话还得从头儿说起。
昨天中午,孩子英语班放学已经十二点多了,想吃白吉馍。于是驱车到了馍店,妈妈给孩子十元钱,让孩子单独去买。孩子买了两个白吉馍,要用去五元钱,找回五元钱。
下午,妈妈准备与孩子去逛联华商场。刚要出门,孩子把中午买白吉馍剩下的钱还给妈妈,但是从兜里掏出递给妈妈时,妈妈打开一看是两张五元的。妈妈就疑惑地问:“怎么是还是十元钱呀?”
孩子立刻惊叫:“是那位奶奶找错了钱,两张五元的在一块叠着,她以为是一张就找给我了。不行,咱们得还给她。”
妈妈故意试探着问孩子:“是不是你兜里本来就有五元钱呀,你再仔细想想。”
“这段时间的零用钱也取消了(老师不让学生带多余的零用钱,杜绝孩子买小摊小贩的东西),平时都是给你要,找回的钱也都上交,我根本没有钱,一定是找错了。”孩子十分确定地说,并显得很着急。
妈妈顺势又说:“五元钱,也不是太多,就别还了。”
孩子变得有些生气:“妈妈,你不讲诚信。这五元钱不是属于我们的,我们坚决不能要,我们从联华回来一定要还给人家。”
(妈妈与孩子在去联华的路上一直没有停止这个话题的谈论。)
“当然,一定还。这就是‘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对吧?”妈妈感到孩子确实长大了,用错误观念左右不了孩子的正确思想了,妈妈心里偷着乐开了花。
这时,孩子想到肯德基买一杯热得果汁,妈妈又说:“用你准备还的五元钱去买吧”。
“不行,你给我别的钱。”
孩子拿着妈妈给的钱高兴地去买果汁了。
孩子和妈妈在回家的路上。孩子全神贯注地盯着前方,担心妈妈错过拐弯的路口。来到了白吉馍店门口,孩子拿着早已准备好的五元钱急忙下车,妈妈提醒孩子:“向那位奶奶把来龙去脉讲清楚,说明来意。”孩子摆摆手:“我知道怎么说。”
一分钟后,孩子高兴地冲出门,妈妈抚着孩子的头问:“那位奶奶怎么说的?”孩子开心地说:“她说,这孩子思想品德学得真好。”
孩子和妈妈准备回家时,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妈妈很欣慰。孩子在慢慢长大,逐渐增加明辨是非的能力,妈妈甘愿做一个反面教材,陪伴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