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读书感悟14
韩素静
《正面管教》第10章是“你的性格对孩子的影响”。书中把人的性格分为四大类:安逸型、控制型、取悦型、力争优秀型。对着书本上的解释,我一直在剖析自己,试着给自己剖析出一个归类,试着给自己剖析出一个队列。但剖析来剖析去,我觉得自己哪类都是,但哪一类又都不是,似乎站在哪里都不合适:在母亲和姐姐等家人面前,我是取悦型;对待工作时,我是争取优秀型;在自己小家庭里,我又是安逸型;曾经有段时间,自己似乎还是控制型……
这应该是正常的吧。人本有百性,更何况人又是复杂的,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年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性格呈现。在母亲和姐姐面前,我似乎习惯采用取悦的方式和她们相处,这似乎一直是我们之间相处的模式。母亲在世时,我习惯肆意地在母亲面前撒娇,尽管已过四十,但仍然习惯母亲和姐姐把我当孩子,我享受着她们的宠爱,她们也享受着我的需要。母亲去世前,每年暑假都坚持让我把被褥带回家,当姐姐忙着一针一线给我做被褥的时候,我则心安理得地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注意,是“心安理得”。前几天在老家,有五个较重的东西需要拎走,二姐走过去,很自然地拎起两个;嫂子走过去,似乎也很自然地拎起两个;当我拎起最后一个出来时,大姐自然而然地从我手里接了过去,我呢,也自然而然地顺势递了过去。走了一段后我才发现,让年近60的姐姐和嫂子拎着东西而我却空着手,这确实有点不合适。但不知为什么,在刚开始的那一瞬间,这个举动就自然而然地发生完成了。
尽管在家人面前是这样一种表现,但在工作方面,我又有着截然不同的另一面,体现出来的似乎是“完美控”。在能力范围之内,我会力争不留遗憾。有时候,那些内容似乎不是工作,而成了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做就觉得是种欠缺。前几天,当收到几位同伴编写好的导学案后,我马上进行复查、修改和完善。做完这些后,尽管身体极度不舒服,眼睛酸疼难忍,但我仍然没有停下手中的笔,硬是写出了3500字的总结,似乎不写就没有挽一个结。同样,每次听评课后,如果心有感触,我总会把感触敲打下来。做这些,不再只为工作,而只为内心的需要。这种表现,和在母亲和姐姐面前的表现太不一样了。
至于安逸型,自己身上似乎更多了。每个没有任务的周末,我都会懒懒地睡个饱觉,起床后心无旁骛地喝喝下午茶。我总是让自己尽量和物质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和别人攀比,也不去羡慕别人,就任自己在自己的世界里沉溺,就只为内心的那片宁静。一朵初绽的花,一杯淡淡的茶,一块暖暖的烤红薯,都给我带来极大的满足和快乐。那一刻,我骨子里体现出来的就是安逸吧。
至于控制型,似乎是在婚后的磨合期出现过。那段时间,当种种摩擦发生的时候,当那人拧着脑袋跟你冷战对抗时,我似乎有了拎起他扔下楼去的冲动。好在随着阅读阿德勒的系列书籍,我似乎逐渐战胜了自己,分析问题时,已经习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
翻阅着这一个章节,看着书上的四个分类,我糊涂了,真不知道该把自己归到哪个队列里。不能归队就不能归队吧,因为每个人都是综合的个体,是先有了人再有了分析,而不是按照分析捏造出的人。读着这个章节,我再次感觉,每个外在的行为其实是有根的,这个根,可能直深入你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