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分析复习的思考
阅读分析,是孩子们普遍感到困难的题型之一。它是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综合考验。由于能力是抽象的,因此我们注定无法精确地衡量和把握孩子们具备某种能力的程度,也很难用某种简单的方法帮助孩子迅速形成或提高某种能力。很多语
通常的做法是把教材中的讲读课文读一读,再把课后的思考练习题一道一道重新讲一遍。对特别重要的题目,还会统一一下答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写。个人认为,这种方法不够经济,不符合效率原则。这样做几乎等于把学过的课文又讲了一遍、学了一遍,而且真的对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帮助吗?我表示怀疑。另一种常规的复习方法是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让孩子们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应该说这种方式较为直接,也会有一定效果。如果这些习题中的某个题型或者某个具体的题目是孩子们练习过的,答题的效果自然会好一些。然而,我们都知道能把题目做对并不等于具有了阅读理解能力,这里面有碰运气的嫌疑。
真正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绝对不能靠碰运气,要靠平时训练。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会孩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如果可能,应该结合具体的课文或文段设计出几个考察学生语文能力的习题,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充分练习。也就说,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渗透在每一堂具体的语文课之中,而不是期末复习时搞突击。是不是说,只要做到把功夫下在平时就不用实施考前专项复习了呢?不是的。
首先,教师应当分析本班学生在完成阅读理解题的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比如因审题不认真造成的漏题、问答题回答不完整、联系语境解词不够准确、概括段意不到位、修辞知识掌握不牢、文法知识没学好等。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认真梳理归类,然后确定复习方向和重点。
接下来,和学生一块拿起课本,在全册教材中任意选择几篇课文、寻找一些语段作为阅读理解训练材料。先由教师设计问题,交给学生解决。此时要注意提醒全体学生留意解题的方法和技巧。进而,可以把问题设计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设计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在旁指导即可,还是要注意及时提示全班关注解题思路(遇到一个问题,该从何处入手去思考,思考的时候该沿着什么方向、采取哪些步骤,最后如何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以答案的形式写出来等),通过此种方式促使学生实现“举一反三”,防止有的孩子机械模仿、生搬硬套。
最后,完全放手让学生选择课文、语段,并完成自己设计的练习题,教师可从题目设计的角度加以指导。同时,要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讯息:要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考试中阅读题不失分、少失分,必须把功夫用在平时,借助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语文课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