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知识就像蒸馒头
昨天再一次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时,第十条建议“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深深吸引了我。什么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呢?“它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理解事实、现象、性质、特征的实质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也就是我们教学中所说的新授课。这不由的让我想起生活中的两个例子:
事例一:邻居家的孩子今年上五年级,平时妈妈加班不在家就来让我辅导家庭作业。我发现这个孩子其实很聪明,语文默写、背书一会儿就会了,写作文也挺好,就是数学特别差。总是上完新课,家庭作业练习册上布置一页题,一只手能数清对了几道甚至有时一道题也做不对,因为他对当天学习的新知识连最基本概念都不知道,例如:
1.2020 0.033…… 0.25468……
1.99…… 4444.1 0.0101……
( )是有限小数,()是无限小数,( )是循环小数。
理解并能正确的区分概念,是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这道题也是对基础知识的检测,可是他一道也不会。要做循环小数题,他不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连有限小数、无限小数都分不清,这怎么可能做对家庭作业哪?所以我让他自己把书上的内容再看看,再学学,上面不理解的再来问我,结果他自己也能弄明白,自己改错题,基础题也能做对。但是这样每回上课不会,靠回家补的效果是很不好的。不仅效率低,而且对知识的掌握并不牢靠,以致他的数学学习总是在改错题中度过,由此,对数学也产生了恐惧心理,造成了偏科。让我分析,他其实很聪明,之所以不会做,是因为“第一次学习新教材”也就是新授课,没有学好,这是“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
事例二、上六年级的侄女的学习问题,一直让她的妈妈感到头疼,语文字写多少遍,都不会,背书就更难了,老是三更半夜也背不会,说老实话,努力了可就是脑筋不管用,记不住东西。但是就是不太聪明的她,对于数学的新知识当堂的理解的很好,基础题都能做错,偶尔不会做的也是一点都透。这就是说,她在新授课上学好了。
这两个事实证明,学生是否学习好的关键不是智商的高低,不是题海般的练习,而是课堂40分钟。其实,新授课上学生学习新知识,就像蒸馒头,如果我们第一次没有把馒头蒸熟,拿了出来。当我们发现结果并不理想,想要再蒸蒸弥补过失,却发现无论我们再蒸几次,馒头总是半生不熟,令人难以下咽。新授课不也是这样,当堂没学会,课下再补,再练习,学生也只是一知半解,糊里糊涂,由此可见,上好新授课的重要性,那么怎样上好新授课,让学生当堂学好知识哪?苏大师为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
第一: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对事实、现象、规律性做出肤浅的理解。
这就要求我们正确的把握教材、理解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只有我们吃透教材把握好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备好课,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有效的突破重点难点,学生才有可能对新知识有深入的,本质的理解。这就说,教师要对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有“特别的明确性”。
第二:新授课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效果如何。”而更为重要的是“要看出‘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独立工作如何”。
老师的课讲好了,学生学的如何,才是整节新授课成败的关键,特别是学习差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思考和领悟比较缓慢,为了使他们理解教材的实质,必须给以较多的事实和较长的时间。”这就是让我们对于这部分学生要有耐心,不要只会去和学习好的同学比较,让他们逐步树立能学好的信心。
另外要想让他们的学习跟上不掉队,“首先取决于他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即当堂能否正常地、有系统地的工作;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
正如我们学校现在采用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一样,无论后教,还是检查,都以学困生为主,让他们充分展现自学过程的结果,哪怕是错的也没有关系,因为出现错误可以纠正,不会的地方可以引导,而学生自身的动脑思考过程,却是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只有学会思考,才能真正学会知识,把知识学活,学通。
蒸馒头要一次蒸熟才好吃,学知识当然也是要在新授课上走好第一步,一次学会,学通,才会让学生感觉学会新知识原来很容易,不会被学习吓倒;才会有继续学习的信心,勇气;才会爱上学习,从而提高成绩。所以,让我们一起努力上好新授课,让孩子们从题海之中解脱出来,轻松学习,快乐成长,让我们只向课堂40分钟要成绩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