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曲调先有情
---《我们成功了》教学后记
《我们成功了》这篇课文,再现了2001年夏天的那个激动人心的夜晚。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清晰地宣布“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北京”时,十几亿华夏儿女的心沸腾了!我们成功了!中国赢了!虽然距离这一历史时刻已有十年的时间,重读这篇文章,我们的内心仍充满了激动和自豪。
不过,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这些大多是2004年才出生,2008年奥运会时也不过四、五岁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课文蕴含的这份喜悦和激动,还是有较大的难度,毕竟他们的年龄尚小,生活阅历又是那么浅白。课前,我特意做了一个学情调查: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知道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奥运会是体育盛会。但是没有人知道申办奥运会的相关知识。更让人无奈又在意料之中的是,有的学生竟然天真地问我:“老师,申办奥运会跟‘祖国万岁’有什么关系?”“举办奥运会吗,人们为什么又哭又笑,那么激动呢?”......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相互作用,相互对话的动态过程,”希望通过教学使学生“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现在学生对北京申奥这一历史事件几乎没有感觉,了解也甚少。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又怎能让学生和文本产生共鸣?只通过课文那二三百字,又怎能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又怎能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古人云: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阅读、感悟文本必须要先建立一个情感的场,在这个特定的“场”中,学生才会与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为了让学生能“先有情”,我认为学生必须要对北京申奥的背景有简单的了解,了解北京申奥成功的重大意义,从而理解文中人们那种无比激动的心情和溢于言表的自豪感。
所以,在教学前一周,我就把“了解奥运会和北京申办奥运会过程”这个任务告诉学生,让他们通过向家长询问、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走近奥运会、走进北京申奥的那段历史。除了布置学生预习,我也搜集了大量资料,并精心地从中筛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课堂上,除了让学生交流有关北京申奥的相关资料,我为他们播放了北京申奥的录像片段,还为学生补充1993年申奥失败的原因和经过,以及我们做了那些努力和提高,并告诉他们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让全世界为之赞叹!让他们更能感受到申奥的不易和申奥成功的重大意义!
多种渠道的融汇,为学生构建起一个广阔的情感场,形成了一股浓浓的奥运情、爱国情!北京深奥的成功,是中国的成功!这是体育的竞争,也是经济的竞争,环境的竞争,文明的竞争,国际形象的竞争。申奥赢了,是北京赢了!更是中国赢了,中华民族赢了!有了这种情感做基石,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作者情感的共鸣也就顺势而发、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