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今天在“张朋举”的博客里看到这样一段话:
我们做教育的,特别是家庭教育的,很多时候不是来解决孩子的问题的,我们需要解决的是家长的问题,我们通过解决家长的问题来解决孩子的问题,家长的问题不解决,孩子的问题就不好解决。
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孩子,是家长。家长一旦改变,孩子马上就变。
所以家长要改变,改变观念,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家长改变了,孩子的问题便不再是问题,即使真的是孩子的问题,它也会慢慢地消失。
这段话正应了我们常常说的那一句: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平时的所作所为,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尤其是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
下面是另一个例子:
有一个孩子在学校里经常打架,给小朋友没说几句话就怒了,动不动就拿小板凳砸别的小朋友。老师知道,是孩子的家里的情况导致了孩子的这种行为,没有错误的孩子,只有错误的家长,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家长的问题。于是老师把孩子抱起来,说:“你今天情绪不太好是吧?”情绪不好的孩子其实是很需要关怀和理解的,孩子很配合地说是,老师就告诉孩子老师很爱他,要孩子告诉老师是不是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不出所料,孩子的父母经常吵架,打架,尤其是孩子的母亲,动不动就爱拿家里的凳子往父亲的身上砸。孩子拿小板凳砸同学的行为也许就是从这里学到的。
在我们身边不是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吗?有位父亲爱远足,是位铁杆驴友,小女儿也喜欢运动,蹦蹦跳跳的,快被爸爸发展为“小驴”了;妈妈知书达礼,孩子自然不会没教养;家庭里充满暴力,孩子的心中怎能有阳光?所以,专家们说的对,每一次我们看到孩子的缺点,看到孩子的逆反,就应该反思:是不是我们做家长的,在哪方面疏于管理了?在哪个地方影响孩子了?有了反思,问题才能找到根源,才会更快更好地解决。
写这些是因为昨天中午和儿子在一起的一些对话,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些理念的重要。
儿子前一段骑车出去摔倒,胳膊骨折了,这些天只能挂着石膏去上学,行动大受限制。但是行为被约束,思想可没有被控制。在路上看到同学们骑着跑车上学,就在我耳边大发感慨。
小宇是今年暑假才正儿八经开始骑自行车的。他的小自行车是交话费赠送的,质量当然不太好,不过给他骑是绰绰有余的了。一开始还骑着小自行车怪威风,时间长了,就开始嫌弃了。
“妈妈,这小车速度也太慢了,还是跑车威风啊!”
“妈妈,把这个小自行车卖了,给我买辆跑车吧!”
......
这样的话每天都会在我耳边响起,耳朵都快听出了茧子。
因为儿子的个头在同龄人中并不是太高,加上学校并不太允许四五年级的孩子骑车上学,所以我总是听若罔闻,无动于衷。当然每次他说到这个事的时候,免不了一顿争吵。我嫌他不懂事,本来已经答应了初中买跑车的,为什么还隔三岔五地提醒我呢?他嫌我不听话,不理解自己。所以每次都说着说着火气就上来,闹个不欢而散。
昨天中午也是如此。走在路上,看到身边的跑车一辆一辆飞驰而过,那小子又眼馋了。
“妈妈,看,就是这样的,我最喜欢这样的跑车了。什么时候给我买啊!”
“不是说了到初中吗?”
“还得等到初中啊?不行,过了年就买吧!”
想到他胳膊打着石膏,还在想着骑车的事情,我就觉得这孩子也忒不懂事了,不吸取教训不说,还竟提些无理要求。想着想着心里就来气了。责备的话已经到了嘴边,马上就要喷薄而出。
这时候儿子看到我停顿了,想着就是我该反驳他了,马上一屁股坐下来,气势汹汹地说:“看你小气的,这一点要求都不满足。不就是买个跑车吗?每一次都找理由。”
听到他怒气冲冲的话,我吃了一惊,到嘴边的责备马上咽了回去。我知道,如果我再大声说话,那么接下来势必还是争执,问题依旧得不到丝毫解决。
什么时候,孩子变得和我一样易怒?什么时候,我们俩说到这里就争吵?什么时候,我们不再心平气和地谈心?
短暂的时间里,我飞快地反思自己。是的,我总是爱冲动,有时候任性不讲理,在家里,也总是脾气急躁不容别人多讲。儿子是在学我啊!
想到这里,我静下心来,笑了笑:“我们今天不谈论这个问题,因为你生气了。”
“那你以前也爱气。”
“可是我今天没有生气,而且以后我也不再动不动就生气。”
“那....那我也是就生一下气,你看我马上就不生气了。”这小子还真是顺毛驴,见好就收。
“不生气了就好,那我们好好谈一谈。第一你胳膊还没好,先专心养伤;第二骑车上学最早也要到六年级才行,还得看看你胳膊恢复的情况,要学会吃一堑长一智;第三,你说说小自行车不好在哪里了?”
“这个小车太慢了,我骑车很吃力,要是骑着它上学呀,估计我进校门累得就得爬着进了。”
“那是不是因为你现在年龄还小,力量不够?咱们到明年再看看,说不定到六年级你骑上它就会运步如飞了,那样不比骑个笨笨的大跑车强吗?”
“那好,那要是到时候还是很慢,咱们就买跑车好不好?”
一场争吵就这样化解了。原来我们一直诉说孩子不懂事,脾气暴躁,动不动就顶嘴,原来是我们家长先惹的祸啊。情绪是会传染的,但愿以后,我不会再把不良的情绪传染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