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开口”说话
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你在讲台上“热血沸腾”,下面却是鸦雀无声,大眼瞪小眼。学生缺乏胆量,不会表达,即使肚子里有货也倒不出来。当众发言几乎是每个人有点胆怯的事,不克服紧张的心理,根本不可能做到完整、准确、流畅的表达。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开口”,敢说、会说,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既是件难事,更是件大事。我们要克服学生开口难的畏惧情绪,让学生敢于自由表达,乐于自由表达,善于自由表达,一方面要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深刻性,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语言的规范性、条理性、机敏性。因此我以鼓励孩子在课堂上大胆说话为切入口,诱发兴趣使学生愿说,消除顾虑使学生敢说,指导方法使学生会说,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快速的语言组合能力,培养和锻炼孩子勇敢自信、勇于负责的心理品质。
一、阅读先行,积累语言
现在学生“说”的能力之所以差,阅读量太小是主要原因。有的学生虽有热情,但积累太少,语言贫乏,“腹中空空”、“囊中羞涩”,有时难免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有时半晌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很是着急。课外阅读是增加学生知识储量,积累语言材料的主要途径。于是,我给学生设计了一张阅读卡,引导学生从读自己喜欢的书开始,每天进行朗读、背诵,要求学生在每天的阅读卡上,除了填写阅读的内容、时间和页数,还要求家长评价孩子的读书效果,以督促孩子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家读书时,做到声音宏亮、吐字清晰。大声朗读是克服畏惧心理的最好形式,让学生在自己的父母面前朗读心理压力小,放得开,畏惧心理就会慢慢消失。这样逐步让学生养成大声说话的习惯。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小书迷们阅读了大量的童话故事,还阅读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科技、历史、名著等书籍。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把规范的书面语言转化为规范的口头语言,说起话来准确流利。
二、故事引路,提高兴趣
学生对听故事、讲故事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开故事会是寓教于乐的一种好的训练方式。因此,我从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入手,让学生读故事讲故事。开始要求学生每天给家人讲一个故事或完整叙述一件事情,并要求家长在每天的读书卡上做出评价。一段时间后,我又利用每周的队会和阅读课,让学生进行故事演讲比赛,评选出故事大王,把照片张贴在教室的明星阵地上。讲自己喜欢的故事,这为学生铺设了说话的台阶,学生找到了说话的依据,降低了说话的难度,也增强了说话的兴趣,学生便由不敢说变为争着说。这样,学生即重温了故事情节,又锻炼了说话能力,学生讲故事的积极性日渐高涨,变得越来越敢说了。
三、教给方法,减缓难度
首先让学生学会说完整的话。让学生认识常用的句式并能说好一句话:如谁怎么样,谁是什么,谁干什么,什么怎么样,什么是什么,什么干什么,哪里有什么,哪里怎么样等。如选按“谁干什么”的句式说一句话,然后再用“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最后再按照“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这样逐步地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打好口语交际的基础。这样由简单到复杂让孩子多表达,体验到成功、进步,增强表达的自信心。
其次是依托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说话训练。
1、用生字扩词,说好一句话。学习生字时用生字扩词,再用这个词说一句完整的话,然后围绕这句话再说一段话。例如:菜,学生扩词蔬菜,再说一句话:我和妈妈一起去买蔬菜;最后指导学生说一段话:星期天,我和妈妈上街去买蔬菜。蔬菜的品种可真多,有绿油油的芹菜、水灵灵的萝卜、红彤彤的西红柿、紫微微的茄子……真是应有尽有丰富极了。这样既复习了学过的字或词,又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2、边做动作边说,说好一段话。大多数情况下,如果让孩子们直接说出一件事或一项活动,他们往往会说得很简单。长此下去,会直接影响以后的书面表达。例如让他们说自己最喜欢的一项活动,立定跳远,他们只会说“我站在起跳线前,往前一跳”就完了。可是,如果让他们一边做一边说,结果却会大不相同。我让孩子站出来先把有关的动作完整地做一遍,让他们一边做一边说,他们会说:“我站在起跳线前,两脚分开,双臂弯曲握紧拳头,先把腿弓下双臂向前摆,再把双臂猛地向后一甩,双脚用力蹬地,使劲往前一跳,落到很远的地方。”很显然,这样一来,他们会说得更有条理,也更生动详细。
四、创设情境,激发欲望
依据教材模拟生活情境,让学生产生交流欲望,无拘无束地参与,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自己的自信心与说话勇气。
1、我在班上开展了“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帮助学生树立大胆说话的信心和习惯,锻炼学生独立发言的胆识。每堂语文课前,按座位顺序每次轮流两位学生到讲台上进行两分钟左右的说话训练,可以朗读已学课文,朗读自己的“佳作”,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优美句段,有时朗读我给他们临时提供的材料。重点是训练学生上台说话的胆量,大声说话的习惯,以及上台说话的正确姿势,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朗读兴趣。两位学生读完后,教师点评,以表扬、鼓励为主,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端正学生说话的态度。刚开始有的学生站在台上不停地摇晃,手也不知放什么地方,话还没讲完,就边说边跑下台,现在已经能安安稳稳站在台上,从从容容走下台;更重要的是学生们有了说话的习惯和兴趣,大胆发发言已经成了学生上语文课的一种习惯。
2、看图说话。图画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容易引起学生的说话欲望。经常选择能反映儿童生活的画面,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说出完整的故事。很多课文中都有插图,课堂上充分利用插图,指导学生先看再想后说,然后和文中的描写对比一下,自己什么地方没说好,再说一遍,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读写相结合。课文中有很多段落内容简短,语言精练,我就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然后“拿来”仿一仿,用一用,说一说。比如学习《北京亮起来了》,我让学生说《濮阳亮起来了》,学习《葡萄沟》,我让学生说《我们学校的葡萄架》等等,学生比葫芦画瓢,说得轻松流利,兴致勃勃。
4、举办小型辩论会。对身边发生的小事或者是同学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随时分正反双方进行辩论。我也加入他们的辩论,支持其中弱势的一方。辩论中,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尽情地体现真我的风采,自由地发挥本色水平。他们急中生智,语言表达准确、清楚,非常精彩。在辩论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社会、对问题的认识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辩论中发展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此外,还利用为课文填补空白、续写结尾等形式,让学生依据教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发言,锻炼表达能力。在语文活动课时间,举办学生喜欢的迷你小广播、词语接龙、歇后语大比拼等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自己的自信心与说话勇气,为今后的大胆发言奠定基础。
五、及时鼓励,树立信心
自信心是孩子大胆说话的支柱,在课堂上,我除了教给学生战胜胆怯的心理方法外,更注重创设宽松自由的说话空间,只有在轻松愉快中学生才能畅所欲言,只有在老师亲切温和的鼓励中,学生才能充满自信,交谈自如,大胆交流自己的观点。
对于举手发言的人,我总是适时地对他进行表扬,回答错的我或者引导他回答完问题,或是请他人帮助回答,或是委婉地告诉他回答得不正确。决不生硬、粗暴地呵斥、批评。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激发了他发言的积极性。结合我班学生每天自评规定,每天举手发言的要加分,两周一总结评出发言明星。这样,举手发言的人比以前多了许多。如今,我们班的课堂气氛不再是死气沉沉,已经比原先活跃了许多。相信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孩子们说得能力会越来越强,变得既敢说又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