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要选择合适的方式
韩素静
课堂上,经常听老师这样说:“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老师们之所以喜欢用这句话,是因为这句话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有选择权,喜欢什么样的方式读书就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读,这样的课堂是民主的课堂。
但,如果细细分析一下,就知道这句话包含着不科学因素:读书方式之间是否有区别?在某一特定环节,所有的读书方式都适合吗?或者是说,在众多的读书方式中,某一特定环节是否有最合适的读书方式?
课堂上,我们一般采用朗读、默读、齐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等读书方式。尽管这几种方式都是在读书,但因为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参与器官和不同的呈现形式,达到的目的或者最大的收获也就不尽相同,这样说来,在不同的环节,还是应该有最适合的读书方式,而不是学生喜欢怎么读就去怎么读。
对于初次接触文本的学生来说,最适合的方式应该是默读。因为默读只调动视觉器官与思维器官,速度较为快捷,能满足学生快速了解文本的愿望,并且默读的速度和节奏不受其他人的影响,适合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如果遇到了模糊的地方,还可以重新回到上文去寻找信息,可以在重点或者艰涩的地方反复回顾思考,所以,初次接触文本时,默读应该是比较合适的方式。同样,对于细细品味某些词语或者语句时,也适合用默读的方式,因为默读没有节奏没有速度,有助于学生选择合适的速度去思考,有时候,表面的沉静并不代表思维的沉静,静水流深,说的也很有道理。
出声朗读要调用眼、口、耳、脑等多种器官,语言文字要通过多种感觉器官作用于脑海。朗读能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并且,在朗读的过程中,读者能再次深入文本,体味语言的韵味,体会语言文字运用得鬼斧神工的奥妙,可以说是对文章的又一次升华。也就是说,出声朗读的过程,是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的过程。如果读多了,读顺了,读熟了,书面语言转换为口头语言,就能既入耳又入心。所以,出声朗读适合在大致了解文本之后,需要具体进一步把握文章之时,它既可以作为进一步揣摩语言的手段,也可以作为对文本把握的一种反馈。
分角色朗读应该在充分把握文章情感之后,因为只有对文章情感的充分把握,学生才能更好地揣摩不同角色的性格和态度,把对不同角色的理解转化为不同的语气和语调,用不同的声音表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不仅分角色朗读适合用于这个阶段,配乐朗读也适合于这个阶段,音乐的介入,是为了借助于音乐更好抒发情感,如果对情感没有深入的把握,那么,音乐又有什么作用呢?
至于齐读,这种方式能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朗读中来,对于那些没有朗读习惯或者羞于开口朗读的学生是个较好的锻炼机会。有时候,齐读还可以作为课堂组织的一种方式,因为毕竟那么多的声音,那么强的气势,可以烘托气氛,提醒某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齐读的不足,因为齐读时,学生的注意力容易放在追随共同的节奏方面,从而放弃了自己的抑扬顿挫,所以,对于齐读,还是应该慎用。
不同的读书方式既然有这些区别,那么,课堂上,我们还是应该根据不同的进程,选择适合的方式吧,让我们把“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更换成某种具体的、合适的方式来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