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你能容忍孩子们“二”吗?作文

发布时间: 2018-11-04 10:40:14 作者: rapoo

你能允许孩子们“二”吗?

【题记:因为我们走的太远,以致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曾记否,当年我们是怎样的“二”?像我这样所谓的“乖乖女”也不例外。



小时候也许是书籍贫乏,所以每每得到一本新书,总是爱不释手,常常是一口气读完。记得上初中时,已经记不清是那本书了,反正是好不容易借的一本小说,因故事情节的牵扯,上历史课时,我偷偷的在下面看小说,因为看的太过入迷,以致老师讲的什么根本不知道。忽然,老师点到了我的名字,问题大致是:窦娥冤不冤?我的脑海还停留在小说的剧烈情节中,对于窦娥冤不冤,我哪里明白呀,于是不假思索的回答;不冤,结果全体同学哄堂大笑,老师呢,辛辛苦苦讲了半天“窦娥冤”,让我一句大白痴的回答,气的无言以对,只是狠狠瞪了我一眼。当时我立马羞愧的满面通红,想我一位一贯以学习优秀著称的“好学生”,居然在课堂上出现此类笑话,我真的是无地自容,后来我想办法借到一本关汉卿的原版《窦娥冤》,认认真真读了一遍,也算是解我课堂“二”的尴尬吧!



现在每每听到老师们诉苦:天天生活在小孩子的噪音中,太痛苦了!可是小学时,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让老师听到自己的读书声音,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事情是:早晨或下午放学,总是拿着书本,跑到老师办公室窗户前的大树下,倚着大树面对老师的门口背书,小心眼里还生怕老师耳背听不到,总是扯着嗓门大声的读书,往往是把老师“背出”办公室,表扬自己一番才算尽兴。而今想想,是不是自己很“二”的做法,老师受不了了,但是还不愿伤害自己的自尊心,所以才用表扬的法宝呢?



上师范时,学校规定学生必须上晚自习,早晨6:00必须跑步,否则扣班级的分数。这对于生平最不愿意动弹且最怕冷的我来说,无疑是“痛苦不堪”的事情。于是为了躲避早晨早起跑步,而又不被学生会的人查到,我往往是从寝室起来,跑到卫生间躲着,等大家都跑了,我再回寝室钻被窝。有一次查得紧,我们几个懒虫被堵到了卫生间,我们赶紧往外跑,趁着天黑(早晨都是黑乎乎的跑步),学生会人员询问我们的名字时,我们还机智的编了个假名字,以致他们通报违纪人员时,怎么也查不到这几位是哪个班的学生,我们呢,还沾沾自喜的庆幸没有扣班级的分数。对于我们这些比较“二”的做法,班主任扬老师是了如指掌,比如晚自习只要我们不在班级学习,到寝室一看,一准在被窝里看书学习(大多是冬天),所以被老师从被窝里“请”到班里的事情时有发生。



说实话,当年很“二”的事情何止这几件,可是当我们自己做老师了,怎么就容不得孩子们一点点“二”的事情呢!



上课了,音乐老师已经站在了讲台前,可是乔大先生还翘着两只脚在桌子上,怡然自得的靠在后边晃悠;李一鸣老先生则正在忙着跟右后方的隔着三张桌子的程相宇老先生打手势,老师狠狠的指着批评,人家居然对着老师笑嘻嘻的,气的老师无言以对。数学课讲周长,让学生准备了扇子、软尺等学具,一上课,陈达小朋友就对着自己的扇子相面,根本不看老师在干什么;家昂小朋友呢,则拿着软尺东测
测西测测,根本无暇顾及听课;语文课上,亚聪大小姐“认认真真”抄了一节课生字,一听写还是错误连篇;诸如此类,每每在课堂上曾经发生过、还在进行时、将来还会发生的这些个比较“二”的事情,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下课布置的作业,人家写完后才出去玩,而郭家炎、董国琛两位同志,没写完也跑出去和大家玩的不亦乐乎,放学时要交作业了,学习班长点名没交人员时,人家才恍然大悟似的埋下头准备写作业;课间玩耍,刘德胜同志状告于浩打他,而且还很严肃的告诉我:我根本就没搭理他,他还打我,你管管他吧!;让领奶的学生去抬奶了,一不注意,邢大先生跑出去帮忙了,结果半天也没把奶抬进教室,出去一看,邢大先生正在操场跟人家夺奶筐玩呢;操场做操,大家都是跟着音乐有节奏的去做,而人家家炎、宇豪、冠博等先生,则是一蹦老高,发现我正在笑嘻嘻的看他们,人家反而是愈发的自我蹦的有劲;还有李兴都的我行我素,思诺的旁若无人,博文的常耍小聪明,杨翔的随性而为,孩子们来到学校,几乎时时都在做着我们大人认为很“二”的不可思议的事情。



其实仔细想想,这些有什么呢?别忘了,我们是老师,我们的初衷就是要培养个性张扬的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要知道社会发展不只需要钱学森、姚明,还需要普通劳动者、一般人员和各种各样的人才。可是我们在教育的路上走的时间太长,道路太远,我们太疲惫了,以致我们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了?于是就出现了教育上的“急功近利”,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音符——急躁使我们失去了起码的教育耐心、爱心,我们无法正视“个体差异”,我们为那些所谓的“问题生”“学困生”着急上火,我们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采取逼迫的高压政策让他们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学习做事。日复一日,在我们好心教育下,学生踏踏实实的厌恶了学习,厌恶了学校,我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实实在在的用爱心害了一批孩子。



一位名人说:教育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带领着一群不完美的人前进的过程。既然人无完人,我们又何必要求孩子们那么高呢!既然十个指头都不一般齐,那么我们又何必一定要一刀切呢——要求每一个孩子都必须学会所有的我们认为该会的知识呢?



停一下吧老师,看看孩子们每天发生的很“二”的事情,你不觉得“童趣无限”吗?试一试吧老师,和孩子们一起“二”起来,你会找回多少难得的童趣呀!
读书人网 >四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