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几多欢喜几多忧
当下,教师有一个共同的不足:缺乏理论知识充实自己,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面对这种缺憾,有几条途径可行,比如多多阅读专业的书籍、参加培训、拜师等等。这次暑期举办的班主任高级研修班就非常注重对教师理论方面的渗透,请到了一些一线的知名班主任的同时也有幸请来了几位理论研究的专家。
今天给我们做报告的是华东师范大学黄向阳博士,黄博士所做报告的题目是《从全员德育到全方位德育——学校德育途径的探索》。单看这个大标题就有几分崇敬,德育,是我们教师首要明白的事,是亟需关注的焦点,之所以说“亟需”是因为很多教师忽略了对学生德育的重视,或者是单列出一节德育课“教训”孩子,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无疑,黄博士的报告本应似一泓清泉流进我们的心里,让我们的心灵更加澄明,但是,大家的心里不够明晰。出现这种情况的不是因为黄博士讲得不好,而是与会学员缺少足够的耐心和专心倾听。
黄博士在报告前说得明白,他不会从一线的角度给大家提供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他希望自己的言说能引起大家对德育的重视、关注以及思考。他讲得多好呀——
德育代表使人为善的教育意图,是学校一切教育工作的目的和归宿;教师别把德育当作工作来抓,学校别把德育当工作来布置;阅读、讨论和思考当今的问题,是我们公民使用学校教育的方式;教育必须包含道德的目的,没有道德的教育,就无所谓教育。德育既教育的目的……
多么精深又实用的观点,为什么就听不进呢?我想,越是听着“吃力”越说明我们缺乏这样的修养能力,越是要“迎难而上”,超越自己。
《说文解字》上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我们真正懂得的教育的内涵了吗?真正懂得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吗?“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且不谈“好学”什么,之于理论,我们便没有直面的气度了。
看着案头放置已久的几本理论书籍,觉得更需要细读了,以至于用实践验证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
“走麦城”
叶东生教授真有个性,闪亮登场后就是激情四射的互动,随后还有游戏、问答、演讲等活动,精彩纷呈,学员们快乐着,紧张着,同时迷惑着。
叶教授虽然费尽心思地设计着自己的讲座,但是大家的反应还是有些木讷。吃饭和休息间隙与同事交流感受,大部分是“听不懂”,不知所云,实乃悲戚。听不懂算不上意外,理论毕竟是高深的,学员们的接受能力也有限,只是不知道注重课堂效果的叶教授知道这样的效果后会有什么感想。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越是强烈呼吁的,越说明我们的缺少与需要。我们呼唤“和谐社会”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不和谐,我们呼唤班主任要讲究艺术是因为许多班主任不懂艺术,我们呼唤“理念指导实践”,恰说明我们理论的匮乏。面对理论的确失,我们要“大补”,但是“吃不下”现象又左右着自己的成长……
回想今天“补”的营养品,也吸收了不少——素质教育从“素”字说起;班主任的优秀业绩是“熬”出来的;给我一个汉字万能沟通一个世界;班主任的主要任务是知人善任;“台阶文化”张扬着高校长校园文化的理念,等等。可是,我是不满足的,对于“紧张力量”的理解不太深入,对“肤觉想象审美心理学哲学”缺乏足够的认识,对自己的讲演感到失望!
讲演,不知从何时起成了我的缺点,也许是因为自己过多地接触电脑,言语表达的能力下降了。看着一个个学员走上讲台,我也蠢蠢欲动,只是怯懦阻碍我前进的步伐。
“武松,上去!”看着一个个实小的同事尴尬退场,在一旁录像的于肖忍不住怂恿道。
是呀,今天的实小怎么了?怎么像霜打的茄子——蔫了。听着身边其他同行的笑声,我真的有些坐不住了,但是我还是没有勇气,我知道学校的能人倍出,演讲的能手至少有一个班,可是他们为什么不展现自己呢?是底气不足?是紧张?还是怕被嘲笑?也许他们乐于安逸,乐于被动,乐于沉默。他们消极无声地鞭打着领导的心灵,练兵千日,此时却成了“逃兵”,也许他们忘记了那句广告词:关键时刻,怎能感冒?!他们“感冒”了,而且很严重。而我我深知自己演讲方面的浅薄,登台了担心丢人,丢实小的人。但是看着年龄大些的刘革老师都上台了,我给自己鼓了鼓勇气:去!生命的成长在于历练,一个成功的班主任不仅要集情感、科学、艺术与聪慧于一身,还要有一个好口才,能与专家面对面是一次锻炼的机会,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
在台上的时光很漫长,也很短暂,我刚结束自己的演讲,坐在一旁的刘老师对我说:
“咱们给实小丢人了?”
“没有。”我坚定地回答。
我们的演讲虽然不精彩,但也不至于聒噪别人的耳朵,我们的不足不会让学校蒙尘。谁会笑话我们?领导?他们有宽广的胸怀与良善;同事,他们没有资格,因为他们连上台的勇气都没有;外校的同行?未必,理解万岁;那么,是我们自己吗?更不应该了,我们经历了一场肯定自己、超越自己、创造自己的洗礼,无憾啊!
心里虽然这么想着,但是我还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愧疚,散会后走到高校长身边对她说:“高校长,对不起。”
“武松,你说得很好。”高校长肯定地对我说。
一时,心里像打了多味瓶,想再说什么已觉得苍白——有一位肯定自己、赏识自己的校长,我还有什么压力?!
我转身悄然离开,步履轻盈了很多。
想起任小艾老师转述的一位奥运会领导的话:中国在北京奥运会的硬件设施的准备绝对一流,不怕什么,但是“软件”——人的服务却让人担忧。对照自己的学校,硬件也是一流的,让每一位学员啧啧称赞,但是“软件”呢?实小老师在叶教授会场上的表现已经说明一切。校园文化不仅仅是外在的,内涵更加重要,学校是不是需要“强化训练”?
就以讲演为例。
“教师应该成为演说家。”个性校长郑杰这样说。在北郊学校,他会“逼迫”老师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让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现在别人面前。我们的学校的老师之所以缺乏讲演的信心,是因为经验不足,是因为“讲”得少、“演”得少,是因为不懂得讲演的艺术,而这一切不足都可以弥补。
艾索克拉底说:“没有哪一种运用聪明智慧来完成的工作是在没有言语的帮助下做好的,相反,在我们所有的行为和思想中,言语都是我们的向导,那些最有才智的人,语言运用得最多。”我们做老师何不用讲演完善自己?那时我们不就是有胆识、有自信、有经验在叶教授面前“秀一把”“1511”?
如此,就不会像我一样“走麦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