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微课堂之我观
步入三尺讲坛已经有二十余年,经历了课堂改革的形形色色的风风雨雨,什么马新兰六部教学法、张天啸的现代小学数学等,对我来说那都是曾经沧海,今天在又一轮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作为一线老师的我们曾经迷失过,茫然过——还课堂给学生,做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做不好连基本的课堂质量都很难保证,怎么办?于是我带着我的团队开始了又一次的摸索、探究,从最初的《学案预习》探索,到为了训练学生自学能力而自创的“阅读步骤”研究,发展到后来的提纲预习探究,及小组合作的训练等等,到今天,自我感觉确实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每每上完课,反思孩子们的课堂表现,总觉得缺点什么,似乎是老师霸占课堂太多了,讲的太多了,考虑的太多了,想的太周全了,于是手下的学生“懒”的就也太多了。
今天听到许多“大家”谈课改必谈微课堂,但是作为天天守护课堂的我们许多一线老师来说:微课堂到底是怎么回事?微课堂该如何实施?到底有什么样的利和弊?尤其是我们这种大班额的课堂,学生鱼目混珠,家庭背景、家长的学识修养不一而足,如果也全部实施微课堂教学,是否会出现更大的学习差距?…….一个个疑问不能不让我深深地反思着、反思着…….
今天听马老师上了一节《解决问题》的数学课,真真感觉到:原来数学课是这样的,原来微课堂真的可以在我们的身边开花结果。
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这节课的语言特色,那就是“巧妙”:
首先是课堂鼓励学生时语言的巧妙。我们习惯于“看谁做得最好!某某真会听课!…..”这些白话语言的鼓励机制,而马老师则是“旁敲侧击”似地鼓励,比如在探讨环节学生只靠思维无法说明问题时,这时马老师淡淡的说到:我看到马明同学正在用画一画的方法验证,一句话全班学生马上投入到自己的动手实践中,真真是“响鼓不用重锤敲”,马老师真的是了解了孩子们的所思所想所为呀!其次,在突破重难点时,马老师也是在密切关注台上学生讲解的过程时,不时地又是及时的抛出问题,使台上台下孩子的思维始终处于良性旋转,对倍数问题的理解深入骨髓,而不是简单地认为“比几倍多几就先乘后加”,“比几倍少几就先乘后减”,这就为下一步的逆思维倍数问题埋下了伏笔,可谓是“学一而闻十也”,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概莫如此吧!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这节课的设计,那就是“学生的精彩是老师精彩的折射”:
整个一节课,展示的始终是学生,老师只是旁敲侧击的推波助澜,促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刻而已。而且这么一节乏味的数学解决问题课,老师居然通过闯关训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知识殿堂,最最有意思的是“做法官”,学生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思考,不知不觉的清晰了问题所在;还有学生的精彩还来自老师的艺术处理,比如马老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教育是慢的艺术”的精髓,可以说一直是“等着学生慢慢的思考,等着学生慢慢的表述,等着学生慢慢的操作”,这“三等待”何止是老师性格的体现,它无疑是老师对学生尊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最佳体现,而且更是老师教学艺术的巅峰。这节课真真切切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教师是合作者、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一句话,这是一节真正的数学课。
然而,这节课是马老师用很长时间通过录制成“微课程”,再通一次次和家长的沟通,才得以完成。由此,我不禁又想到:如果每节课都如法炮制,且不说能否达到每个家庭都配合去做,但说我们的大班额现状及现在的课时量,我们哪来那么多时间为一节课一次次和家长沟通?况且即便沟通了,又如何担保每个学生都能如我们所愿的把新知听懂听会,且花费这么多时间,是不是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又会有多大的优势?这些不得不不让我忧心忡忡,继而有些裹足不前的倾向也!
有一句话:第一个吃西红柿的人就是英雄。马老师第一个把微课程用在自己的教学中,我觉得这就是教师中的英雄,不想做统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不想做好老师的老师又如何能成为好老师呢?明天我们也该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在自己的课堂上亲自试试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用在教学中就是“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教则殆”,勇敢地试一试,亲自尝尝梨子的味道吧,也许我们也能成为教坛上的传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