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孩子需要一所什么样的学校作文

发布时间: 2018-11-17 10:38:52 作者: rapoo

孩子需要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很多的时候,我们的出发点常常指向“我们要建一所什么样的学校”而不是“孩子需要一所什么样的学校”,这样错误指向的结果是:我们建了许许多多的“特色学校”、“示范学校”、“实验学校”,但并不是孩子所需要的学校、所期盼的学校,所喜欢的学校。

在中关村四小的三天,我每一天都在观察,都在思考,都在记录,内心生发了许多对教育的感悟。今天下午,当我有机会到西城区一所“相当不错”的学校去参加活动时,一些在四小萌发的感悟忽然变得清晰起来。从西城区学校回万源公寓的地铁上,脑海中不断地闪现着两所学校不同的场景和画面,不断地思考着看到的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关于对学校和教育的不同理解。心不由得激动地起伏着,有一种表达的愿望就要喷涌而出。我庆幸,我可以在这两天里有机会同时看到两所学校,两所完全不同的学校,让我可以在比较中重新思考教育。

中关村四小 让孩子站在中央

中关村四小的孩子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是校园真正的主人,他们总是站在学校的中央。

“会说话的墙壁”——孩子们自由表达的地方。四小的教室、楼道的墙壁上很“乱”,这里张贴着各种各样的学生作品,公约、海报等。“心情树”让孩子们学会表达情绪,“感恩树”让孩子们懂得心怀感激;“问题墙”让孩子尝试沟通与协商,“班级公约”让行为准则在对共同生活的讨论中诞生,“希望墙”表达孩子们心中单纯的愿望和美好的期待……这“乱乱的”墙壁是孩子们的天地,很多孩子还有自己“领养”的“地盘”——我的地盘我做主。

“图书馆小讲堂”——孩子们自我展示的天地。每周二、周四下午的12:30-1:00,是四小的“图书馆小讲堂”活动的时间。在图书馆的一隅,小坛主开讲了,有时是“哈利波特”,有时是“可爱的海洋动物”,还有“植物的奥秘”、“心脏为什么会跳动”、“五彩缤纷的糖”等等,主题不拘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小坛主”来自各个班级,自主申报,还要自己设计宣传海报、入场门票、现场互动,自己制作ppt,甚至准备小奖品等等。讲坛结束后,还要请现场观众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等,最后,小坛主还要在电脑上留言,进行自我评价。整个活动,都是孩子们自己策划,自己宣传,自己组织,我甚至在现场还看到了来自不同班级的小记者,忙着拍照、记录,要对活动进行抢先报道呢!

“午饭后的操场”——我们自己来管理。每天午饭后,四小的操场上就成了欢乐的海洋,孩子们玩球、丢沙包、滚圈,甚至躺在地上打滚,怎么高兴怎么来,怎么能让自己出汗怎么来。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操场的一角,是体育器材室,每天中午,这里都会开放,同学们可以自由来借活动器材,有几个同学会在这里为大家服务:登记,分发,收回……这里看不到老师的身影,可是孩子们是那么有序,那么开心,使我也忍不住要和他们一起动起来了。

那天下午第一节课,我在走廊一角看到一个女孩子正在专心画一张海报,我走过去和她交谈,她热情地和我对话,告诉我她叫黄漪澜,请了假在画海报,因为“时间太紧了,今天必须要完成”。她还告诉我她已经写了好几本书,最近的一本刚写完,叫“我是一个绝缘体”,明天可以拿过来让我看看……还有午饭后的图书馆,总有几个男孩子在忙着整理图书,问他们为什么不去操场玩,回答说:“今天我们是图书馆的小志愿者,必须要把图书整理好”……

这就是四小,无论你在哪一个地方,甚至是一个角落,你都会发现,孩子永远站在学校的中央。

西城区某小 让硬件站在前台

我无意贬低这里指的某小,也不想指责,我只是想表达我的一种看法。甚至我想,某小的很多做法,也确实煞费苦心,在他们看来,甚至在很多人看来,没什么不好,他们也很用心,也在竭尽全力想打造好的环境给孩子。只不过,对教育的不同理解产生了不同的行为,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走进西城区某小,参观完两座教学楼,我在心里发出大大的叹号:这里的硬件实在太好了!这所学校真是太有钱了!且不说特殊材料铺就的教室地板和楼梯(我第一次见到,有些柔软,安全性能高,材质一流),金碧辉煌的走廊(全是用一种好像是高端的钢化玻璃)外包的墙壁、教室里一应俱全的电教设备,单是各种各样的功能教室就让人叹为观止,排练厅(很大,可能是排练器乐合奏用的,那叫一个气派)、合唱厅、学生阅览室(墙壁全部设计成“海洋星空”,让人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体育馆、机器人教室、教师阅览室、配餐室……甚至还有“教师更衣室”。哇!硬件条件实在太好了!

可是,在这里,我看不到学生的影子。走廊的墙壁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整洁是唯一的印象;每个教室的后墙上都有一块板报——这应该是学生的天地喽,可惜,太高了!安放在教室后面高高的学生衣柜上面的墙壁上,学生要张贴点什么,那可真有难度,难道还要先爬上那高高的衣柜?况且,就算是学生好不容易办好了板报,其他同学能看得见吗?那么高!

在漂亮的南教学楼的每一层大厅,都悬挂着屏幕很大的电视,里面播放的是学校的宣传片,每一个画面都在展示学校的硬件实力:排练大厅、图书馆、机器人教室、一流设备的体育馆,办公室、卫生室、教室……可是,奇怪,怎么没看到一个学生的影子?在不断流动的画面中,那些一流的设施高贵奢华,可为什么总有点生硬冰冷的感觉呢?因为,这里缺少了最重要的东西——学生,而他们,也只有他们,才是学校里最光彩夺目的风景,最震撼人心的温暖的力量。可是,这里,没有!

走过合唱厅,我想进去看看,可刚走到门口,就被吓了一大跳,一声巨吼传来——“再不闭上你的嘴,出去!”接着,就看到一个孩子被拎出了教室(用“拎出”真是太准确了)。我尴尬地赶快后退几步,赶快离开。远远地听到,音乐声再度响起,可为什么听上去那么不优美?甚至有点——刺耳。

我一直在思考:学校,究竟是建给谁的?我想,如果学校建设者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他一定会关注孩子的感受,孩子的需求,他一定在意孩子的快乐,孩子的发展,而让学校的每一处都流淌着孩子的想法,孩子的创意,让空气中回荡着孩子的笑声和童年的无邪。如果学校是建给参观者欣赏的,是建给主管部门评比的,他一定会关注物的建设,设施是否一流,设备是否齐全,品质是否高端……而不考虑,孩子是否需要。这将会是多么的不同啊!仅仅源于一个学校建设者的出发点和初衷。

孩子,究竟需要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也许,它不必太豪华,但这里可以生长我的想法;

也许,它未必很宽敞,但这里我总是站在最中央;

也许,它没有很多第一,但到处是我自主的天地,

也许,它不是最美丽,但我却找寻到童年的快乐和甜蜜。

读书人网 >四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