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学习中最方便、快捷的方式,也是最不限制阵地的学习方法。
上个星期天下午,女儿和侄子都做完了作业,没有事可做的两个人疯来疯去,一会到楼上看电视,一会儿来楼下追着跑,惊动得老爸、老妈电视都看不安生。
我说了几声,效果只见了大约5分钟,便又开始吵闹了。
想了一会儿,我突然想到“校信通”发给女儿的图书,便告诉两个“疯子”说要开一个“读书会”。两个人也许觉得“读书会”很新鲜,便停止了吵闹,听我讲规则。
每个人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图书,按顺序讲里面的一篇故事,要用普通话,要抑扬顿挫,还要有相应的动作。讲完之后还要将自己的感受和故事里告诉大家的道理讲出来。
他们异口同声地答应后,便到“沙发书桌”上挑选自己喜欢的图书去了。
等大家挑好图书后,便按顺序开讲了。
第一个是侄子,他讲得是《百科全书》中的武器,因为他很喜欢、也特喜欢武器,讲完之后并讲解了里面他认为需要重点讲解的地方,并回答了我们两个“听众”的问答,我们送给他热烈的掌声。
下面轮到女儿了,她也选择的是《百科全书》中的文章,但是女儿喜欢旅游,因此她朗读的是关于旅游方面的文章,同她哥哥一样,她也讲了认为重点介绍的地方,还回答了我们提出的问题,也获得了热烈的掌声。
我给他们读的是女儿获奖图书中的一本《哈佛家训》,里面的故事虽小,但是所讲的哲理很容易被人理解,当我读完一篇关于贫穷女孩的故事之后,两位定位“学生”身份的小朋友好像真的被故事的情节打动了,也好像是真的理解了故事所讲的道理,表情有点儿沉重。
为了能将这次读书会完整地进行下去,我这位身份暂时被定位成“老师”的便开始了提问,小女孩她为什么要感谢面包师?她最后得到的是什么?等等。我的问题一提出,便被他们两个抢着回答,而且简练、精辟。
当一轮结束,我们三个的兴致高涨,两名“学生”举手争着朗读,我这位“老师”真的不知道让谁先来,只好让他们抢答我的智力小问题的方法来决定。
又一轮之后,两名“学生”看来有点疲劳了,我便给他们10分钟的活动时间。之后又是两轮读书。
直到天快黑,我们的“读书会”才结束。当我问他们开心不开心,两个人欢呼着说下个星期还要办“读书会”,这样的活动太好了!
看着两个孩子一脸的喜悦,知道他们的话是出自内心的高兴,同时也愿我们的小小“读书会”能坚持下去,让孩子们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读书,也不见得非得一个人读,也不见得非全家凑齐了读,只要想读书,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不管几个人,都能办一个“读书会”,虽然它的规模有大有小。
在我家里,书桌就是一个沙发的拐角那么大,人员或三或五不等,但是我的要求却是:读书的声音一定要大,要大胆地举手提问问题,要养成用普通话去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