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有时也叫“图画书”,它与小人书不同。一般认为小人书是带插图的文字书,图画是文字的补充;绘本的图则不是文字的附庸,图画与文字相辅相成,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一)好书推荐:《母鸡萝丝去散步》
1968年美国《波士顿环球报》《号角书》杂志奖图画书银奖
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100种图画书”
美国图书馆学会年度好书推荐
《纽约时报》年度最佳童书
入选日本儿童文学者协会《世界图画书100选》
入选日本儿童书研究会绘本研究部编《图画书。为了孩子的500册》
这是一本绝对会让幼儿笑得前仰后合的图画书。哈哈,母鸡萝丝悠然自得的去散步了。兜了好大一个圈子,他又悠然自得的回来了。可这位乡下傻大姐完全不知道,他身后已经闹翻天了……这本书不知为什么会让我们想起濒于失传的皮影戏、拉洋片一类的民间戏剧。是的,他就是一出锣鼓震天的乡下小戏,佩特哈金丝这个英国女人一个人搭起了一座舞台,使出浑身解数,为我们上演了一处发生在英国乡下的热热闹闹的情景喜剧。
说到底,这是一个追组的故事(尽管被追逐的对象不知道后面跟着一只饥肠辘辘的狐狸),是一个在走动中完成的故事。如果比喻成电影的镜头,这应该是一个一气呵成的长长的运动镜头。佩特哈金丝为这个故事尽心设计了一座移动的舞台,他不但选用20.3×25.5的横长画面,而且除了最后萝丝归家的一页是单页之外,全部是对外开跨页——十三个对开跨页,十三个左右合二为一的横长的场景,带领我们跟随萝丝女士在乡间小道上完成了一次死里逃生的散步。不仅仅是拉长了画面,还增加了一种可笑的对比。一个迈着碎步神闲气定,一个张牙舞爪却又总是丑态百出的喜剧效果一下就出来了。
许多人喜欢这本书的色彩。《纽约时报》的一篇书评说这是一出洒满阳光的喜剧。是的,是夕光,谁头一次看到谁都会被他那暖如夕阳的颜色迷住。橘黄、橄榄绿以及朱红,都被完美和谐的统一在一种偏黄的暖色调之中了。
几乎所有的评论家都注意到了,就是在这本图画书正文的十四个画面里,只有(44个汉字)三十二个单词:“across the yard” “around the pond”……而且这些文字只是说明萝丝穿过院子、绕过池塘……一句话,只是对于萝丝散步的一种描述。至于那只跟在萝丝身后上揣下跳的狐狸,只字未提。所以有人说这本《母鸡萝丝去散步》实际上包括了两个故事,一个使用文字讲得萝丝散步的平淡无奇的故事,还有一个是用图画书奖的狐狸追逐猎物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所以约翰。洛威。汤森在《英语儿童文学史纲》里才会说:经典之作《母鸡萝丝去散步》叙述的重点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事实。
虽然没有几个字,而且字又是隔上一页才出现,但佩特哈金丝是一个真正吃透了幼儿心理的人,他把这个无声的故事变成了一个笑声不断的故事,他甚至还给孩子们设计了七次好笑环节。不信你看:当钉耙砸扁狐狸的鼻子时,你会笑!当狐狸扎进干草垛里时,你会笑!当狐狸被面粉埋住时,你会笑!当狐狸摔到手推车里时,你会笑!当手推车载着狐狸撞翻蜂箱、狐狸被蜜蜂追的抱头鼠窜时,你更会笑了,而且一笑就是两次!
(二)我家丫头读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
绘本,是丫头最爱读的书了。每天都会抱着《母鸡萝丝去散步》看上几遍,然后再自言自语地讲述。
1、我要认识这些字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家丫头就被书中的那些颜色吸引了。抱着这本书吃饭,抱着这本书睡觉,偶尔自己还会翻几下。
当我问丫头“你知道这是讲谁的故事的书吗?”的时候,丫头乐乐呵地对我说:“是一只母鸡。”
“对。这本书的名字就是《母鸡萝丝去散步》。”我指着书上的字对丫头一字一顿地说道。
“妈,这些字是‘母鸡萝丝去散步’?”丫头也边指边说,可那是标准的字不对音啊!呵呵……
“是啊,宝贝,你再看妈妈给你说一遍,看仔细了……”我故意引起丫头的注意力。
“妈,我要认识这些字。”丫头表着决心。
我一字一字地教,教她读准字音,并让她看准每个字,单指每个字时,丫头也会读,跳着看,丫头也能认得。
之后,我家的丫头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人,到处炫耀,她把这几个字,读了一遍又一遍,换了一个人又换一个人。呵呵,忙得是不亦乐乎,她却乐在其中……
其实,这是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的。3-4岁阶段的幼儿正是接受语言能力最强的时期,也是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侯。这时候岁幼儿进行普通话的教育与培养,孩子也比较容易接受。幼儿识字的最佳期则在4-6岁,因为这时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超强的模糊记忆能力,以及刚刚形成的逻辑记忆能力,而且通过识字,及相应的阅读进一步促进孩子逻辑能力的发展。据调查,在上学前即具有阅读能力的孩子,比同龄的孩子理解能力要强很多。
所以当孩子想识字的时候,我们就要抓住时机教孩子识字。
2、这张图画画得是什么呢?
看绘本,我向来都是以丫头自己的观察为主的。
丫头像个小学生一样,坐在桌前,认真地翻看每一页彩图,偶尔自己还会说一句:“这张图画画得是什么呢?”我知道丫头的问题是:这张图画想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当孩子有了这样的问题时,作为家长的我,就开始乱引导了。
“图上画得是什么?”
“图上还有什么?”
“丫头还能找到什么?”
“你喜欢哪些颜色?”
“你知道了,母鸡是什么颜色的吗?”
“你认为哪种颜色不好看,该不该出现呢?你见过这种颜色吗?”
“这些图组在一起,我的丫头想说些什么呢?”
“你来讲讲这张图画?”
……
随着丫头的兴趣,我会让丫头发表自己的观点。
看绘本,我的观点----绘本:看懂文字,不算“本事”。
梅子涵教授说:“许多成年人都认为孩子能看懂全是字的书是件了不起的事,其实,很多孩子的阅读是不合格的。”梅教授还呼吁“社会应该给图画书一片天地,尤其是家长们,不要只重视孩子的文字阅读,而忽略了对图画书的阅读。”
4-6岁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力,在绘本的阅读中,如果只给孩子读读文字,那就没有什么可讲的,也会给孩子造成对阅读不感兴趣的后果。我们不能让孩子只停留在对文字和内容的理解上。许多东西,还需要孩子自己去发现。只有她们自己发现和理解的东西,记忆才会深刻。
之所以这样让丫头看绘本,一是能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让孩子养成仔细认真的习惯;再就是让孩子通过观察,提高审美能力;三就是观察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因此说:看懂文字,不算“本事”。
当然,这样引导,并不是说不理解,不感悟文字的内容,不感悟生活与做人。在我们教育行业,经常提倡“减负”,要给学生真正减负,需要提高的是教师的素质。这也是一样,要想让孩子的思维得到提高,还想让孩子从中感悟体会,我们的引导至关重要。随着孩子的问题,施展我们语言文字的魅力,让孩子在玩中愉快接受这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