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神奇魅力
------《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十六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表内除法、用竖式计算除法、余数的意义后教学的。因此本节课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通过解决问题,不仅加深对余数意义的理解,还让学生感悟到有余数除法的神奇。
一、 游戏激趣,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课前我和学生一起玩“手指游戏”,也就是五个指头分别代表一个数字,从1数到5,再从大拇指开始数6以此类推。让学生随意说一个数字考考老师,我很快就能猜出是哪个手指?让学生感到好奇,老师为什么能那么快才出来呢?从而引出学生的探索欲望,让他们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当中去。
二、从学生喜欢的动物入手,体会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用猜吉祥物的情境导入新课,既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觉得所学内容好玩,又巧妙地照应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轻松自然,直奔主题;同时又隐含复习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在这一环节,我还有意的发散学的思维,拓宽他们的能力,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图、打对号、画竖线、写算式等方法)去寻找第23个福娃是什么?给他们创设了极大的四维空间,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从解决福娃分组的问题,延伸到班级分组,全校人数分组,让学生充分的体会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感受到余数最大是几,最小是几,进一步理解余数的产生。
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对“余数”合理进行取舍。
创设以学生喜欢的福娃为情景的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中,我不断设置认知冲突,追问中诱发新的认知冲突,在教学生成中放大个别学生的认知冲突,充分暴露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从而体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合理进行取舍。
五、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数学,又应用于数学。
当学生对“余数”的合理取舍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我又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例子,利用这节课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再为生活服务,使他们真正的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