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学会了用一副三角形进行画角,对于学生来说,三角板虽然不陌生,但是对于用三角板进行形象地拼角和画角却是一个难点。于是我就从最简单的先认识三角形的各个角的度数开始,我先拿出一个等腰直角三角板,让学生认识这个三角板上这三个角都是多少度的角,这时候学生想到了这个三角板上有一个直角是90度,另外两个是锐角,这两个锐角的度数相等都是45度。这时候我对孩子们说:“也就是说,如果用这个三角形直接去画角的话,可以画出一个45度的角和一个90度的角。”
那么另外一个三角板呢?你知道它的身上都有多少度的角吗?这时候有学生说:“老师,我知道,这个三角板上有一个直角还有一个30度的角和一个60度的角。”也就是说,可以用这个三角板直接画出30度、60度和90度的角。当学生对这两个三角形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我问:“老师手中的大三角板和你手中的三角形板形状相同吗?什么地方不一样,什么地方一样?”“大小不一样,但是各个角的度数都一样。”有学生这样说。“你再看看你的周围,你们的三角板都完全一样吗?”这时候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才发现,大家的三角板不仅大小不一,而且颜色也是各种各样。这时候我说:“虽然大家的三角板都不完全一样,但是大家手中三角板的度数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用这副三角板拼出的角的度数也是一样的。请大家想一想,用这副三角板我们都可以拼出哪些角呢?”我把这个带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抛给了学生。
新课标却强调:“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着这一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这样的探究活动,旨在发散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对这副三角形进行深入思考。
这时候有学生说:“老师,我知道,用90度加上45度等于135度。”“好,我们来拼拼看,于是我带着孩子们用他们手中的一副三角形进行拼角。”我让孩子们先找到90度的角,然后用一只手捏住它的顶点,然后用另一只手找到45度的角,然后把这两个角的顶点与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完全重合,然后把这个拼好的角按在本子上不动,画出组合图形的两条边和一个顶点,就是135度的角了。
我让孩子们把自己拼出的角高高举起来,孩子们感到拼角是一件非常开心地活动。于是开动自己的小脑筋想:“还可以用45度角和60度角拼成一个105度的角。”还有学生说:“老师,还可以用30度角和45度拼成一个75度的角。”“还可以用90度角和60度角拼成一个150度的角。”孩子们真是集思广益,想到了三角板可以用两个角组合拼成的所有的角。
“那么你用减法的方法想一想,还可以拼成多少度的角?”孩子们这时候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了。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可以用一个45度角减去一个30度的角得到一个15度的角。”“还可以用一个60度的角减去一个45度的角得到一个15度的角。”这时候另外一个学生接着说。
孩子们在玩转三角板的活动中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还锻炼了他们的动脑思考能力。真是“熟读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当我们费尽口舌给孩子们讲这些道理的时候,孩子们依然是似懂非懂的,不求甚解,现在孩子们自己动手做了,自然也就理解记住了。这正如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的那样:“我听过的,我会忘记,我看过的我会记住,我只有做过的,我才能理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哲学名句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让孩子们多动手,才能够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空间与图形之间的关系。
利用一节课的时候,我让孩子们玩转了三角板,下课了,孩子们似乎还意犹未尽。
这节课孩子们玩得非常开心,学得非常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