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识字教学低效的原因
今天听了7节参选省小学语文第八届优质课评比课,发现低年级的教师都比较重视识字教学,但是我觉得有些课的识字教学并不高效,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 找不准识字教学的起点
低年级中,几乎每篇课文都承担着认识十几个生字的任务,但是这十几个生字对学生来说都是生字吗?不一定,有些生字或许学生早已经认识了。那么对于学生已经认识的生字我们再来教,是不是浪费时间呢?所以说在教学之前一定要找准起点。那如何才能确定识字教学的起点呢?
我们可以通过检测的方式来确定,比如出示本课生字后,通过开火车读或者指名读,发现哪些字易读错我们就重点教。除教师检测之外,还可以让小组之间互查,最后让小组长汇报哪些字出错较多。当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说自己哪些字不认识,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二 重识“词”,轻识“字”
通过听课,我发现很多教师把识字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识“词”上,总是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带有生字的词语,明明学生会读了,还要进行读词比赛: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指名读、开火车读,有的竟然全班40个人开火车读词语。试想一下,我们让孩子开火车读词语的目的是什么呢?我想主要目的是看学生是否认识了这些生字词。如果学生已经认识了,我们就没必要再来反复地读,而要把重点放在生字的教学上。因为当生字在词语中时学生识记起来是比较容易的,而单独出现较难认。
三 缺少识字方法的指导
在识字教学中,老师们都能发现孩子读错的生字,但是当学生读错了之后,大多数老师都采用让学生多读几遍的方法。我想,这样虽能纠正学生的发音,但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区分“徽”和“微”字,我们可以通过给学生分析这两个字的字理进行区分。“徽”的本义是绳索,中间系字底的象形字就是绳索的样子。我们常说的国徽、帽徽、校徽,都必须“系”在高处才能引人注目。我想,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也是可以理解的。
再如“五彩缤纷”一词中的“缤”,孩子们总是读成bīn,教读几遍后,当遇到新的语言环境时学生还是容易读错。那么我们该怎样加深孩子的记忆呢?可以利用它的“形声字”特点来让学生记忆:这个字的右边是“贵宾”的“宾”。以后,当他再次看到这个字时,就会注意到“宾”,也就不容易出错了。
四 重教师教,轻学生互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我们就不要教。听课中,我发现很多课都比较注重老师的教,而很少让学生互相学习,其实这样的学习是被动的。我们完全可以发挥小组的优势,你说说你记住了哪些字,我说说除了你记住的之外我还记住了哪些字,对于自己不认识的字请教一下同学,看看他有什么好办法。这样,在学生互相展示之中不知不觉就学了很多生字。接着可以进行小组汇报,看哪组的同学把所有的生字都记住了。这样,学生就会学得主动,学得开心,学得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