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奖励阅读计划 《朗读手册》(笔记

发布时间: 2019-03-10 10:56:05 作者: rapoo

奖励阅读计划

——《朗读手册》(笔记十六)

其运作方式如下:学校的图书馆备有一系列受欢迎的传统童书,每一本书都按其难易程度分级计点(越难的书点数越高)。随书附有一张机读卡,学生看完书后,需要回答卡上所列的文题,通过电脑测验后,便可获得点数,累积点数可换取奖品。

这种计划的正面响应有:

●奖励结果促使学生阅读各种程度图书的数量明显增加。

●学生往往会选择程度较深的书,以获取更多点数。

●由于使用及需求量的增加,图书馆内的藏书更多,更新更快。

●学校教师及行政人员一致同意,有必要增加图书馆馆员。

●更多学校选用持续默读时间让学生阅读。

●学生因为阅读时间及经历的增加,发现了他们喜爱的作家。

●计算机测验颇能正确评估出学生是否读过某本书(和容易蒙混过关的读书报告相反)。

●由于阅读时间增加及有一个接触印刷品的环境,学生阅读的成绩进步了。

在讨论负面的影响前,我先提供正面的信息。有教育界人士告诉我,如果学校和老师做法正确,就根本不需要上述奖励。

这种奖励阅读计划还有几个重大缺点:

●一些老师和图书馆馆员不再读童书及青少年书籍给孩子听,因为电脑会代他们向学生发问。

●在班上讨论图书的次数减少了,因为讨论会泄露测验答案,而电脑测验的分数是最重要的。

●学生选书的范围变窄了,仅限于计算机奖励计划所开列的书单(可获得点数)。

●某些学校会把“点数”列入成绩考核或班级竞赛项目,因此有的学生会刻意选读超过其阅读程度的书,最后却饱受挫折。

●虽然电脑奖励计划不鼓励学校把点数纳入学生的成绩,但有些学校还是会这么做,因而丧失了该计划中“自发性”的特色。

●老师利用点数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借此减轻25%的工作量。

●某些强制施行该计划,且将点数列入成绩的学校,甚至会将全班的总点数列为老师年度考核的项目。

再好、再健全的理念,都会受到各种不同方式的扭曲。

将计算机奖励阅读计划及学生的点数纳入评分标准的缺点,在于这么做会使学生阅读的范围变窄。如果计算机计划存在的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看更多的书,接触更多不认识的作家,那现在正是时候。但如果评分制度限制孩子只看能获得点数的书,他们选择的范围就小了。这么一来,他们就无法为发掘有价值的事物或为乐趣而读书了。自由选择与自动自发有多重要?只需要问问那些经常逛书店、图书馆,甚至爱浏览餐馆菜单的人就会知道,阅读一般的乐趣在于探索,一时兴起的自由选择与行动,以及随心所欲的逛着看一排排书架,或看着一列列佳肴美馔,不亦快哉。

总之,我喜欢这种奖励计划,让喜欢挑战的孩子自己进行选择。但如果强制规定他们,就不会有收获。

一位媒体专家观察后指出:“这项计划给我带来的最大问题是,每当我和学生讨论图书时,他们最先提出的问题总是:‘这本书值多少点?’他们根本不愿去读得不到点数的书!”

部分原因是否在于:成绩与点数变得比培养出终身阅读者的最高目标还重要?如果奖品的价值太高,当然会遮盖住原本的目标。

“内在自发的动机”可强化学生与阅读之间的长期关系,而“外在附带的动机”却只能产生短期的正面功效,学生与阅读之间的关系终将转为负面。

读这一部分的感触是每一项计划的设计与实施都可能经历了反复的思考与论证,比如新课改中的小组积分计划,它能使班级小组合作学习实现理想化的目标,从根本上颠覆一些陈旧的学习理念,实现真正的自主、合作学习。然而,计划进行的过程中,学生问得最多的就是:“加分吗?”加分就干,不加分没兴趣。“分数”逐渐成为学生进步唯一的动力。而原本灵活的课堂一定要列出小组计分表作为课堂激励,未免过于僵化,让这一计划的效果大打折扣。不反对积分奖励制度,但不支持强制性掩盖真实目标的做法。通过现象看本质,还是缺乏对学生发展本身的人文关怀。

读书人网 >中考话题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