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如何理解应试与备考
在每一个高考冲刺期的时间段里,都弥漫着浓浓的紧张,焦虑,困惑,压力!因为,高三学生在现实中面临的是择业或继续求学的人生选择,而几乎每一个高三毕业生都希望通过高考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从而为将来立足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自己的梦想夙愿!这其间,充斥的是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以及社会的多元文化价值取向,尤其是考前备考的是否充分和备考质量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应试成功,这些都使得高三学生经常体验强烈的内心冲突和压力!面对这些新的挑战,何去何从,这对于涉世未深的高三学生来说,实在是难关重重!每一个考生真的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合理科学的目标规划吗?真的在真正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知道如何体现自己的价值吗?考前的冲刺备考期,真的理解并真正掌握了备考原则,备考技巧,备考禁忌吗?在考场上,如何才能尽可能的拿到最高分呢?这期心理会客厅,我们邀请具有多年高三复读班教学经验的
学生来信
高考冲刺期,我真的很焦虑!
您好!
自从今年九月份进入高三,我发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也没有了高一高二时轻松快乐的时光!首先是学校里对我们的学业抓的特别特别紧,除了大量密集的复习以外,便是数不清的周考,月考,模拟考,而且还不停的开学习督促会,成绩分析会等;家里的父母亲甚至是亲属,都对我盯的很紧,几乎一点也不能休闲娱乐,而且制定了让我压力很大的高考目标,每当面对他们殷切期待的目光和对我的巨大付出,并想到一直以来自身并没有太大提高的学习成绩,我总是烦恼到想要哭,真的好窒息,有些时候,晚上焦虑的睡不着觉……
我想问,
听很多人说,在高考复习的冲刺期,是有很多的科学正确的复习途径和学习方法的,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想我本身基础不错,领悟力也强,苦于没人给予指导,所以在十分着急的情况下,心情也差了好多,反而更加影响了复习的效果和进度!
望
致礼!
章云博
章云博同学:
你好。
收到你的信,我自己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高考前那段枕戈待旦的日子。作为一名在上世纪90年代参加高考的学生,作为一个想借助高考跳出农门的孩子,在当时全国高考本科录取率不到10%的背景下,我所承受的压力也许是你无法想像的。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支持你为追求理想而参加高考,我也完全理解你在各方面的巨大压力下的生活状态和焦急的心情。
首先,我想跟你谈谈应试与备考这个话题。其实,人生就是考场。我们无时不刻不在这个考场上接受世人的检阅,无时不刻不在考试。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人,出生了,就值得祝贺,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自然选择的优胜者,就是在和三亿个兄弟姐妹竞考中胜出的证明。做人是考试、交友是考试,人生的一切都是考试,道德的考场、良心的考场、技术的考场、知识的考场等等。高考只不过是人生数万次考试中的一场罢了,其实,在高考之前,你已经在人生的考场中身经百战并且所向披靡了,高考,并没有你想象的这般可怕。
再说备考,先给你讲一个故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教学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像往常一样听完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这位老师的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学生一样。课后有听课的老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也许,你已经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我想说的道理,你要想收获“台上十分钟”的精彩,要有“台下十年功”的付出。也就是说,你要想在高考中独占鳌头,必须用十几年的努力来备考。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只要你在平日的学习中刻苦用功,那么高考的胜利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你平日不认真学习,没有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只寄希望于高三一年让哪位老师教你几招“应试技巧”作定海神针,要取得理想的成绩,几乎是不可能的。我注意到你信中说你本身基础不错,领悟力也强。所以,我首先要祝贺你的是,你已经做到用“一辈子”的时间备考了。也就是说,你已经具备和你谈应试方法的基础和前提。
那么,怎样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复习效率呢?
适当的心理压力,有助于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但过大的压力则使人反应迟钝,效率低下。要保持适当的压力,你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不自暴自弃。天生我才必有用,你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相信你看过电视剧《士兵突击》,那个有点傻傻的许三多,就是把“不抛弃,不放弃”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金庸小说中的人物,比如张无忌、虚竹和尚、郭靖、令狐冲等天资都不是很聪颖,但是他们都有一种不放弃、肯下笨功夫的精神,所以最后都成为武林一流高手。
第二、客观评价自己,降低期望值。其实人之所以有挫败感,并不是你真的失败了,更大的可能是无谓的比较让自己产生挫败感。注意,我要强调的是,挫败感往往是具有上进心和进取心的人在想要取得更大的胜利时才具有的情绪体验。但是,挫败感并不等同于失败。楚汉战争之初,刘邦曾经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窜而万念俱灰。但是,刘邦客观地分析了自己的长处在于用人,而不是呈匹夫之勇。所以,重新振作起来的刘邦在萧何、韩信、张良等一批谋臣和将军的辅佐下终于逼得曾经风光无限的楚霸王乌江自刎。
在学习上也是如此,不要只盯着哪一科比自己考得好的同学给自己找挫败感,你要记住,你这一科不如刘红,可能你总成绩比她强多了。你总成绩不如张梦,可能你将来的社会发展空间比他也强多了。所以,要客观分析自己,更要有长远的眼光。在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计划。在制定复习计划的过程中,我特别想要告诉你的是,一定要跟着老师的复习步骤走,不要撇开老师另搞一套,根据我多年的经验,凡是另搞一套、自以为是的学生高考中很少有如意者。
最后,我想告诉你,即便榜上无名,脚下依然有路。当你认识到今天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上有各种选择可以安身立命的时候,当生活告诉你什么叫条条大陆通罗马的时候,当你在广阔的世界大有作为的时候,你也许就真正明白了什么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古训了。
当然,当你真这样放松心态,轻松备考,怡然应试的时候,更大的可能是,你收获了考场上最大的成功——那简直是一定的。
祝福你。等待着你的好消息。
你的朋友:马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