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表达之浅见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语文教材的价值就在于它的言语形式,学生学习语言,是在利用他人成熟而又独特的语言经验来践行自己的言语行为。教学时教师抓住文中独特的言语,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其妙处,感受其语言的表现力,然后试着运用。
如《山中访友》一课的第五自然段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和排比的句式,把自己和山里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教学时,我采用指名读,轮读,师生配合读,齐读,把这几个排比句改写成诗歌的形式读等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感受语言,内化语言,然后让学生联想,作者在山中还会遇见哪些朋友,他们会怎样打招呼,并写下来。这样学生在反复的吟诵中习得语言,学得方法,自己表达起来就轻松自如了。
再如,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的这句话“遇到困难时,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时,我创设了一些困难情景,让学生反复读这句话,然后提炼出这句话中的“这是……一定……否则,不但……还……”这几个词,让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写句子。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复句,如果用语法的方式来讲,学生不一定能明白,但是,通过这样形式的指导,学生体会其语言形式并试着运用,我感觉效果还是不错的。
我们都知道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是个媒介。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好这个例,指导学生学习,增强读法、学法、写法的指导,并逐渐转化成适合自己的读法,写法、学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细致解读文本,发掘教材中的语言训练点,使“语言训练点,方法习得点、能力培养点”做到和谐统一,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