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妈,这个牙刷,为什么……”
周三,丫头放学了,我们一起去超市买一些生活用品。这可是丫头最乐意做的事情了。
刚走进超市的大门,丫头就像小鸟一样,飞了进去,她在琳琅满目的商品架里来回穿梭。我知道,她在寻找什么----已经是给我说了N遍多的牙刷。我要想达到自己的目标,得先满足她的愿望,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也是我的明智之举。
于是,领着丫头来到牙刷区。任丫头自由挑选。
呵呵,可别小瞧这丫头,选得可认真了,每一种牙刷,她都会拿到手里认真观察一阵,看大小,看图样,看颜色,看价格……我边欣赏丫头的举动,边和丫头有意无意地聊上几句。
“丫头,你喜欢带动物的,还是喜欢什么都没有的?”我有意引发话题。
“当然是带有图案的了……”丫头肯定地回答。
什么时候学会说“图案”这个词的,记不得了。我心里嘀咕着。
“妈,这牙刷,为什么要用这种颜色?”丫头很是奇怪,牙刷的毛为什么是蓝白相间的。
“这个,我想一是好看,色彩鲜明,一是突出牙刷的设计是有利于牙齿的。”我也弄不了为什么,反正得回答,不回答的后果就是,她一遍又一遍地追问。
本以为她会很高兴地拿起来,没想到,她的为什么又来了。
“妈,这个牙刷,为什么不带小兔子啊?我喜欢这个颜色的。”丫头继续着。
“妈,这个牙刷,为什么不是直的?”
“妈,这个牙刷,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图案呢?”
“妈,这个牙刷,你看,为什么有一段是软的呢?”
“妈,这个牙刷……”
晕倒了……这么多的为什么啊?我的丫头啊,她的每一个问题,我都得回答,不回答就是不停地为什么啊?
给孩子一个空间,让孩子自由舞蹈。
其实,孩子有这样的反应是很正常的。随着语言和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孩子对事物也具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求知欲也越来越强,遇到任何对于他们来说是新鲜、特殊的事物都要问个为什么。这个年龄孩子的思维由直觉行动性思维发展为具体形象思维,即他们可以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的联想来进行思维。孩子们最喜爱做游戏、看电视、看电影、听故事、看画书等,与这时期孩子的思维特点是有密切关系的。
对于孩子穷追不舍地发问,作为家长,是不能嫌烦的,更不能用“罗嗦、闭嘴”等词语来禁止孩子的发问。我家丫头就有过这样的事情:当自己的意见不得发表时,总是让我们“闭嘴”,这是孩子的需求,需要我们要做孩子的忠实听众。同时,孩子的语言大多是来自成人,他们再进行模仿,所以当孩子发问的时候,也是学习的语言的有利时期。当然,在一些特殊场合,也要让孩子养成等待的好习惯。
(二)“妈,我再跳一次,你还给我鼓掌吗?”
学校的舞蹈班的学习已经结束了,但是丫头对舞蹈的学习热情依然高涨。每天都会在家里为大家表扬上一段。这不,刚把饭桌收拾好,准备吃饭,我家的丫头又跳起来了。
看着丫头那熟练而又协调的动作,看着丫头那兴奋而又动情的样子,在她表演结束时,我主动鼓掌。
丫头,得意洋洋……
“吃饭了!”姥姥在厨房里已经下达了命令。可我的丫头还要表演一个。
我正要说等吃饭后在跳吧,丫头却说话了:
“妈,我再跳一次,你还给我鼓掌吗?”丫头疑惑地望着我。
怎么回答?
说不鼓掌吧,怕伤她的自尊,再失去学舞蹈的兴趣;说鼓掌吧,可这确实不是我的本意,该吃饭了啊!进退两难啊……
丫头还在望着我,有一种不容许我思考的意味。
“好,丫头,你再跳最后一次,我就鼓掌,但是必须是最后一次,也就是跳完这次就得吃饭,当然跳得好才给鼓掌。”我重复着,惟恐丫头听不明白。
丫头笑了……
给孩子一个空间,让孩子自由舞蹈。
4岁的孩子精力充沛,特别活泼好动,整天蹦蹦跳跳动个没完。他们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要求、愿望、想法,并能从中得到成人的肯定。因此,对于孩子的这种愿望,我们要能够给他们创造一个适合的空间,让他们尽情舞蹈。当然,在此期间,孩子的要求可能会有些不合理的要求,这就要求家长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对4岁的孩子来说,这世界上的事对他们而言仍然多半是陌生的,为了想了解,他们会不厌其烦地去追究。对幼儿这种穷追不舍的精神,大人常感吃不消。4岁的孩子,如果谈到他们有趣的话题,往往令大人自叹弗如。
总之,4岁的幼儿已具有整个人格的缩影,日后会很巧妙地陆续表现出来。
小马过河----三尺讲台就是我的阵地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