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教材的尴尬
前段时间我校进行了“数学徒弟汇报课”活动,我们组有两个选手参加,在选课时发现可供选择的余地并不大,一是剩下的单元不多了,二是受数学学科特点限制,要么选起始课,要么赶课,而赶课对于全组的课时进度影响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对独立的“智慧广场就走入了我们的视野。
课选定了,一试讲才发现青岛版教材的弊病所在。我们大家都知道,“等量代换”在生活中有大量的实际运用,比如:天平称、跷跷板、换钱、换小红花等等,丰厚的生活经验对于学生理解掌握等量代换这一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助益,所以以生活现象引入“等量代换”是最佳的选择,人教版就是这么做的,同时也保证了“等量代换”这一知识点的纯粹性。而以“生活味”为特色的青岛版在本节课的编排上恰恰没有一点生活味,只是以一道奥数题的形式呈现,而要解决这道题目,方法是多样化的,等量代换只是其中一种解题方法,列举法也是一种常见重要的解题方法,而教材对列举法的叙述又是不全面、不清晰的,即使是老师来读也需要细心剖析,学生读来就更加难懂了。数学是简单的、有趣的,把难懂的问题简单化也是一种教学智慧,这就需要老师适时引导,引领学生以教材为读本,寻根求源,逐步去探求列举法的本来面貌。
这块知识的讲授对于年青教师来讲有一定难度,我们的这位年青教师就很纠结:明明本节讲的就是“等量代换”,为什么还要讲“列举法”?明明“等量代换”很简捷,是学生解题的第一选择,为什么难点是“列举法”,我们还绕不过去?
回避问题从来就不是好现象,办法总比困难多,有问题不怕,一一解决就是了。于是我们就静下心来,思考怎么引导学生从教材走向形象具体的列举法?怎样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列举法生成的全过程,进而做到熟练掌握、运用,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感知以“等量代换”思想方法解题的简捷?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积淀了厚重的中华智慧,更有众多的智慧小故事流传至今,《曹冲称象》就是其中之一,请看大屏幕。
这则小故事,同学们大多耳熟能详,看过之后你发现了什么?对,没有那么大的秤能称出大象重量时,我们可以化大为小,来称与大象同等重量的石头的重量,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等量代换。
出示例题:▲+●=12,▲=●+●+●,●=? ▲=?
活动一:认真读题,想:▲和●之间可以怎么换?试试看,换完之后,▲+●=12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每个图形分别代表几?
活动二:数学就是这般神奇,图形之间不但可以替换,而且还可以进行猜测呢。
小组讨论:1、关于▲+●=12,你有几种不同的答案?说说看。2、你能按一定的顺序把所有可能的答案写出来吗?试一试。3、所有答案是否都合适?为什么?
活动三:
我们依据▲+●=12来列举各种不同情况,再用▲=●+●+●来验证,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那么,用▲=●+●+●来列举各种不同情况,再用▲+●=12来验证,是否也能得到正确答案呢?试试看吧。
活动四:
还有不同的解法吗?
比较这几种不同的解法,哪种方法最简捷?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
付出辛劳,总有收获。正是因为我们架起了课本与生活、课本与学生的桥梁,孩子们整堂下来学习兴趣都是那么浓,学习参与度也高,玩耍之中新知已得到理解、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