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评课:不停下一个旁观者的思考
欧阳贞娟:《阳光》
欧阳老师来自信阳。是一个年轻的老师,活泼充满阳光。这节课老师的表现很好,故事动听,个人能力得到展示,注重对学生语言的训练。但是也有一些做法让我产生了某些思考。
首先,在处理生字环节,花费了太多的时间,足足有20分钟,不是说生字不能作为重点,而是这是一节预习很好的课文,学生已经掌握的东西就应该过去,会的就不讲了。
其次,在读课文第二段的时候,当学生读完了老师才问:佳子来到草丛看到了什么?这样的提问方式不好,如果把问题放在前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有目的的带着思考阅读不是更好么?
再次,老师指导学生回答上面问题的时候采用了“有……有……还有……”的句式让学生罗列景物,这是在了解课文内容,有语言表达训练的指导,值得肯定。
第四,老师的评价语言还需要多样化,丰富化一些,应该多注重和学生之间的内心情感交流,让评价更充满关怀与鼓励性。
第五,重点段落背诵指导,尽管采用了填空补充的方式,理解了课文内容,也让学生反复记住了文字,但是形式还是单一重复。而且花费时间过多,缺少对文本真正的解读和朗读的扎实指导。一遍一遍的让学生读,目的仅体现在为了背诵而下功夫,却没有层次性的递进性的指导,更缺少老师对朗读的要求与提示,比如能够把“乌黑的头发闪闪发亮”这个句子读得慢一点是不是会更好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体验,同时也看到了老师的指导作用。
第六,在朗读指导方面,师生分开共读的效果没有明显起到作用。这里看到的是老师教学的灵活性不够。甚至不如老师的引读或者老师此时的范读。用于老师的话就是“跟我读”。
第七,拓展环节很有创意,把一篇课文改编成一首儿歌,让学生拍手唱出来,又认识巩固了生字。可是,目的性却不是很明确,虽然以兴趣为主,但是还是过于浮光掠影了一点。
最后的生字书写指导,老师指导步骤没有问题,但是缺少对学生问题的发现和评价,在这方面可以看出来,老师还有待在书写指导上下功夫,要细讲结构,讲笔画,讲字的和谐。
整体看这一课,对课文文本的分析过多,基本是在讲解内容,反复在重复一个学生已经熟知的故事,学生已经学会的东西,一定要抛弃,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能力。另外,课件过于华丽而且太多,对多媒体的运用有些依赖了。
语文即生活,要让语文在生活中得以运用,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的外延就可以有多大。
刘喜梅:《月亮》
刘喜梅老师的介绍是特级教师,我充满了期待。在头一天晚上安装课件的时候,我发现,对电脑课件制作还是有些不够熟练。对于课堂我的看法有:
首先,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进行关于“月亮”这样的小课题课堂,是不是有些过于超前。尽管涉及了古诗词、儿歌、现代诗等许多内容,但只觉得有些流于表面,缺少对主题深刻的把握。况且小孩子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对某一个事物进行多角度的综合研究。
其次,老师的教学还是很自然的,而且基本功也是没问题的。老师的展示还是压倒了老师的指导。在指导“月亮圆圆像……”“月亮弯弯像……”中,充分展开了学生的想象,但是在强调形式的同时,更要注重内容的统一,要让孩子朝着一定的方向去表达。
第三,老师的评价语和与学生沟通的姿势让我看出,老师把一只手放在孩子的肩头,让学生弯着腰朝前探着头,姿势很不自然,出气都不顺畅,读书又怎么能读好呢?老师的评价语应该在鼓励中指出学生的不足,更要在鼓舞中指出努力的方向。
第四,老师的课堂语言一定要经过锤炼,要做到准确严谨而又生动活泼,这当然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需要的是有心人日积月累的训练的。更是一个老师基本素养的体现。
第五,课堂上的比赛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孩子总是在这个时候踊跃发言,但是这个过程不只是为了让孩子去表现,更重要的是把握孩子发言的机会,让孩子在张口的同时得到指导和训练,进而提升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最后,老师给出了一个“自助餐”,让学生选择自己的方式来学习,可以表演,可以朗诵,可以唱歌。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我想,这样做是展示学生学会了什么,但是,不要忘记,任何一个环节都要有老师的作用体现,老师不是一个旁观者,如果让学生在每一个展示之后或者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让他们可以再提升一下,这不就更完美了么?!
本节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是依然给了我一种走马观花的感受,老师朗读的时候有配乐,为什么学生的时候却没有了?一节课,展现出来老师多么优秀,却没有展示出来学生多么优秀,我们会给这节课打多少分?
徐建霞:《月球之谜》
徐建霞老师来自河南濮阳,徐老师同样注重了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在一开始就提出明确的要求,自由读课文也给出了“读通顺,读准字音”这样的提示。
接着在学习生字、词语的时候,把“令人费解”的学习在文中找到句子,把词语放在语境中学习,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但是在指导书写的时候,老师的多媒体打出来的“奥”“藻”字却是用了宋体字,我认为最好还是用楷体比较好,因为书写和印刷有时候会有一些变化。
指导习字过程,徐老师运用了字形、字理、语境等多种识字方法,可见老师做足了准备功夫,而且也展示了多种形式的识字。但是,面对即将进入四年级的孩子,有些方法是不是显得就有些肤浅了呢?
整节课的感觉总是停留在课文内容的层面,不停的打转,比如核心问题“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月球的那些没有解开的谜”,缺少对文本内容的深入学习,更缺少这种学习的层次性和方法与能力渗透训练。这些问题很容易解决,而且这是第二课时,学生在后面读课文的时候,还是磕磕绊绊的,这就很容易看出来,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了。让学生把基本功训练扎实,就算是这节课朝前走了一大步。
最后,我不得不再说到课件的问题,内容丰富,却只是浮光掠影的走马观花过了一遍,作用不大,这是现在许多人都不能抛弃的诟病之一。
但愿我们能早日能还语文课堂一个纯洁之身。
于老师的评点是宽容的。指出来了这几节课的诸多优点,诸如这是语文课,重视了识字写字,重视了课堂的有趣,重视了朗读。但是,却没有说到这些优点的细节处,重视只是思想上的问题,操作过程中怎样,却还是需要再斟酌的。学习生字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学习任何内容都要从实际出发。对于学生会的内容,一开始就要抛开不要。比如书写训练就要细致些,让学生懂得字的间架结构之间的穿插避让,这是汉字稳定性与艺术审美的需要。
老师的朗读指导不到位,关键就是要把老师的能力转化为学生的行为训练,评价语要更具有针对性,这样才会真正起到作用。比如对“爱心”的理解,应该再缩小一下,“爱心”的表现形式太多,这种大概念与小概念的区分不严谨,就会造成对文本的理解不够准确到位。
于老师是说写训练的专家,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语言的表达要在训练中让学生讲究一定的逻辑,讲条理,讲规范,任何一个对话都是训练的点。关键是老师的意识里是不是有这样的认识,课堂处处都是训练指导的契机。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就要善于捕捉这样的机会,这样的课堂就是处处闪烁着老师的灵性和光辉。
陈红霞:《走遍天下书为侣》
陈老师的课相对来说还是注重方法渗透的,而且对学生的基本功还是很注重的。
一上课,老师直接导入,要求学生读课文的时候,提出来要求:一边读一边画一画:作者为什么选择书做伴侣?接着要求学生回答的时候,读出来文中的句子,根据文章抓住关键字来回答,并且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要完整,用“作者选择书做伴侣的原因是……”
在指导朗读的时候,陈老师要求学生读出“你总可以……不管……”这句话的时候,要读出坚定,学生反复读,老师的方向指导很好,可是怎样才能读出来“坚定”呢?仅仅靠老师“不相信”就让学生自己琢磨,还是不够的。老师虽然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思考,为什么不用“跟我读”或者“听我来读”这样的方法来给学生示范呢?
在指导从文本中的句子来回答你读出了什么的时候,老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谈自己的好朋友,说说为什么把他当做自己的朋友,让学生对朋友的理解更深一层,这种把个人的情感体验渗透在课堂上,对文本也就走向深入了一步。同样,在理解“倾听心声”的时候,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非要用心灵的声音呢?这个问题让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但是,老师巧妙的把问题具体化了:你从哪些书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心声呢?着同样是联系了个人的生活实际进行体验。接着再进行朗读指导。
但是老师这节课依然和前面几节课有一个同样的问题需要商榷——老师依然是在讲内容,只是把课堂停留在文本的内容层面,过多的分析,却没有走进文本深层。老师的设计虽然很灵活,给出了一个表格,让学生填充作者告诉了我们那些读书方法,这些内容是不难找到的;老师接着让学生运用“首先——然后——以后——还——做完这些——最后”这样的关联词把这些方法步骤串起来表达。这样一来虽然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但是,却缺少对文字深层含义和这样来写的目的进行有效的理解。而在这个时候,为什么不再次强调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来对比谈读书的收获呢?如果从这里出发,把自己的方法对比就会发现两种情况:和作者一样的就会得到鼓励,不一样的则应该在对比中去学习,从而让自己能有更好的收获。
接下来是于老师的两节课,因为这两节课上得太精彩,所以,我想单独列出来一个篇来谈自己的收获和理解,进而更全面的展现于老师课堂的艺术特色。
在这里,我把最后一天里于老师另一个弟子张忠诚的报告提前来谈,把于老师的几个弟子相关的部分放在一起,算是一个集中的内容。
张忠诚:《读书,悄悄的改变自己》
张老师的人生经历是曲折的,一个有着许多故事的人,从消极的工作态度,从不学不研究的状态逐渐的改变,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很晚才起步,可是,一开始就找到了生命中最幸福的起点。那是一个为了应付校庆而写应制的文章,让他的才华得以展现,同时也让他看到了自己真正缺少的东西。于是,这一切变化就这样有了动力,这一切都是从读书开始的,几年下来,他的命运悄悄的改变了。
我很欣赏张老师的几个观点,尤其是让每一天都成为生命的起点。张老师应该骄傲,他有理由去讲自己的故事,这故事告诉每一个人,只要你鼓起来勇气朝前走,你就可以走下去,走得远走得高。最初上网的故事,让我想起来自己最开始写博客的时候,贴出去一篇文章就坐在电脑前,等着别人来看,别人不来就自己刷新,增加点击率。现在想来有些可笑,但是,正是这种对自己的肯定和喜爱,我们一样就这样悄悄的起步了,开始拿起了笔,开始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了。
教师的职业告诉我们,我们自己的学养要永远的提升,我们不能满足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一个老师的成长离不开这样的生活状态,都则就会停滞不前,尤其是选择一个方向进行专攻,要像高林生老师说过的那样——要深挖井不要乱开渠。
读书更是如此,泛泛而读缺少主攻方向,就会造成略知皮毛而不够精深,这些天的学习让我看到了做讲座的老师都有这样一种精神,就像孔子说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书海浩渺,我们是读不完的,但是有一个我最喜爱的领域,我就要把它研究出来一点自己的东西不可。尤其是吃进去容易吐出来难。有些人也喜欢读,为什么却不去写呢?或者说为什么写不出来呢?一句话,还是读得不够多!
我不想说什么更多的理论,只有一个感受:既然已经起步,就坚持走下去,读书,是走出的第一步,更是一路上前行的加油站。不要企图早日看到这条路尽头的风景,因为风景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