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点燃孩子阅读的灯塔
----浅谈朗读习惯的培养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宋朱熹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也非常主张朗读。他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这样,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其材料的意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
记得有人说过:“不读书的语文课,不是一节好的语文课。”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朗读呢?
一、教师要具有指导读的能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打开学生感情的闸门,使之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须让学生达到“非读不可,非淋漓尽致地读不可”的地步。这也就要求教师备课须备读,使自身具有指导朗读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学生获得信息的总效果等于7%的文字加38%的声调加55%的面部表情。从这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备读!因为只有自己读懂了读好了,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示范和指导。教师有表情地朗读,充分表达了课文的思想感情,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教师传出的信息,进而深刻地理解和感知课文;也正是通过看教师的朗读,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调动了他们朗读的热情、积极性。模仿教师的语气、语调、表情、动作有味地读,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再见了,亲人》的最后一部分,把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真挚的友谊和依依不舍的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我先有感情地进行语言描绘,再配以战士们跟朝鲜人民分别画面和气笛声、火车启动声的录音,顿时,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起感情的共鸣,学生就自然而然朗读起来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达到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境地。
二、充分利用好阅读课的时间
我们要巧妙地给孩子们安排读书时间,充分利用好读书时间。我的具体做法是:
1、从早晨来到一直到7:50分是自由阅读课本的时间。这段时间有班干部安排读书。可以是自由读,也可以是齐读;可以是同桌互读,也可以有感情读……
2、从7:50——8:00这段时间,是我给孩子们安排的读诗时间。孩子头一天下午已经把诗或词的意思弄明白。这个时间就可以根据我的要求进行朗读或者大声地背诵。这样日积月累,孩子们对诗也有了一定的兴趣。
3、每周的周五,是我班师生共同阅读的时间。我和孩子们共同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互相交流读书心得,这样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4、让孩子们每天坚持读书10——20分钟。这个任务是带回家做的。许多孩子都能做到的。我不让他们读太久,但10分钟的放声朗读还是能做到的!这个10分钟可以放在晚上8点以后,也可以放在早晨6点以后,最好能读给家长听。
在课堂上,让孩子们做课堂的主人;在课堂外,给孩子们创设一个自由阅读的平台,让孩子们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升华……
让朗读点燃孩子阅读的灯塔!
小马过河----三尺讲台就是我的阵地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