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理解成长
——读《孩子们,你们好》有感之二
作为教师,眼里最容不得沙子,凡事都想做到尽善尽美。但常有不尽如人意之事。我们不能苛求十个手指一般长短,当然也不能要求自己的学生都聪明无比。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的权利,我们无权干涉和剥夺。这也就造就了人生百态,学生各异。
ZJH,是我班一后进生。初入这个班时,我总感到他的年龄小,有些不太懂事,但随着接触的增多,我发现这个孩子特别喜欢流泪。一个男孩子,动不动就拿眼泪来说事,总让人感到缺了份男子汉的气概。我也常给孩子们讲些“坚强勇敢”类的故事,可也就是听故事时,痛下决心,一定会向他们学习,但转念即忘。
每天上数学课,他都会流泪。只是那一句严厉的话语,只是那一次次去让其订正。他的口算能力极差,我不想放弃班里的任何一个孩子,教好教会他们,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我常常抽出空闲的时间辅导他做练习和作业,可是每次练习本都会被他的泪水打湿,接着再没有一句话语,只是那样低着头,流着泪。有时,我也会气急败坏地呵斥他几句,现在想来,真的有几分后悔,孩子的心灵都是无比脆弱的,需要我们小心的呵护。我们不能要求孩子都长成一个样子,学到相同的程度。我们应该关注到他们的个体差异,并且耐心地去帮助他们。之后,我便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那次数学课上,他破天荒地举起了小手,我便把回答问题的机会让给了他。他说话的声音很低,但我听到他的回答是正确的。为了鼓励他,我让全班同学把掌声送给了他,也许是第一次受到这样的关注,也许他自己从未想到会受到表扬,他又一次流泪了。当时,我很不解——受到批评会哭泣会伤心,怎么受到表扬也会如此?但我现在总算明白了,那不单是一句表扬的话语,不单是一次纯粹的掌声,它让这个孩子找到了自信,它帮助孩子认清了自我。原来偶尔的夸赞也能让孩子热泪盈眶,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要想使成绩提高,首先需使同学们爱上这门学科,培养起兴趣,让同学们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而不是一味的打压和强制要求。
原来,自己一直站在自我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总是用对待优等生的要求去苛求班里的每个孩子。倘若有学生没有达到这样的标准,我便会挤压时间,为他们开小灶,辅导功课,貌似一名非常有责任心的教师,自己也常觉得自己对待工作是如此地尽心尽责,殊不知自己这样的作为,让多少同学失去了快乐的时光,给多少同学带来了烦恼,使多少同学从心底开始抵触这门学科。但愿此时我认识到这一层,还为时不晚!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不会去苛求每个孩子都必须达到相同的高度,因为“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我们要注重个体差异,并因材施教。我只希望在我的带领下,孩子们能喜欢我的课堂,能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能主动积极地来研究、探讨和消化吸收数学知识。那就够了,不是吗?